專欄

派錢「買」認受性

一個非民選產生的政府要「有效」管治社會並不容易,原因是政府獲民眾的「認受」程度低,政策寸步難行,這也是香港連續三位特首都一籌莫展的緣故。

這幾年間,澳門當局卻為世人提供了一個特殊案例:透過每年向市民派錢,將認受性「買」回來。

所謂買認受性,難聽一點,其實是賄賂市民,其作用就像用毒品將大眾麻醉,副作用卻是會令人集體上癮,而且越吸越多,不能自拔。

澳門政府自2008年至今連年派錢,由當時5千元派到今年9千元。這筆錢莫說已不能停下來不派,其款額亦不能逐步縮減,只能步步高升,才勉強「擺平」對政府越來越多怨言的當地市民。世上也只有澳門這類人口規模小,而政府又可長期依賴賭博專營權收入來存活的「政體」,才足以支撐這種「管治模式」。

至於民望早已低至危機邊緣的梁振英政府,比澳門有更大「誘因」要用錢來收買人心。梁振英日前強調下個財政年度政府不主張派錢,他說政府若有財政能力,應該用於有需要的政策措施上,不過其後財政司長曾俊華回答會否派錢的問題時,卻沒有一口否定,更表示會考慮各方對派錢的不同意見。曾俊華的較寬鬆語氣,讓外界擔心特區政府有意再次利用直接或間接方式,將原本可投放於長遠民生或福利政策的大筆金錢,讓不分貧富的全體市民「瓜分」,始終不肯為社會作長遠承擔。

香港問題比澳門複雜得多,不僅制度上的先天缺陷造成認受性不足,更重要是梁上台後各種醜聞、劣政,令殘存的管治權威亦不斷崩毀,光是免費電視發牌這筆帳,政府花多少錢「賄賂」恐怕都無法擺平市民,更遑論其他新仇舊恨了。

《香港評說》 馬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