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編輯推介

本港新增一宗猴痘個案 患者40歲曾有高風險接觸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正調查一宗猴痘確診個案,並提醒市民避免與懷疑感染猴痘的人士有密切身體接觸,並建議高風險目標群組人士接種猴痘疫苗。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個案涉及一名40歲有長期病患的男子,他於本月10日開始出現局部皮膚潰瘍,昨日(12日)到衞生署油麻地男性社會衞生科診所求診。衞生防護中心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今日確認病人的樣本測試結果對猴痘病毒呈陽性。署方已安排病人入住瑪嘉烈醫院,現時情況穩定。

發言人指初步調查顯示,患者於潛伏期內曾在香港有高風險接觸;但沒有提及屬於何種高風險接觸。

發言人又表示,暫未發現個案與本港較早前錄得的其他猴痘確診個案有流行病學關連。衞生防護中心正就個案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包括接觸者追蹤和調查感染源頭。

衞生防護中心將會把個案通報世界衞生組織。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猴痘症狀與天花相似,但病情較輕微。感染猴痘後的數天,患者會出現發燒、劇烈頭痛、肌肉痛和淋巴結腫大。於出現皮疹前,嚴重淋巴結腫大可以是猴痘的一個顯著特徵。自發燒後約1至3天,口腔內會出現潰瘍,身體其它部位亦會出現皮疹。皮疹通常會於10天至兩星期內從斑丘疹發展到水疱、膿疱,然後是結痂,而在身體所有部位的皮疹一般會同步發展。參考2022年的全球猴痘疫情,患者可能出現非典型症狀,例如有性生活的成年人可出現不明原因的生殖器、肛門或口腔病變(如潰瘍、結節等),或者直腸炎。

猴痘潛伏期介乎5至21天,但通常為6至13天。而猴痘病徵持續14至21天,患者通常會自行痊癒。過去的疫情中,患者的死亡率介乎1%至10%之間。

傳播途徑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當人與受感染的動物、受感染的人、或受污染的物件接觸,便可能受感染。人類如果被野生動物例如某些靈長類動物、囓齒動物和松鼠等咬傷或抓傷,或直接接觸其體液,都可能會受感染。長期面對面接觸引致的飛沫傳播,或直接的體液接觸,亦可能令病毒人傳人。但猴痘一般不會經空氣或飛沫傳播,亦不會經社交接觸傳播,良好個人及手部衞生有助預防經接觸感染病毒。

世界衞生組織於2022年11月28日建議將「Mpox」作為猴痘的英文疾病名稱「monkeypox」的同義詞,並以它為首選的英文術語,在1年過渡期後取代「monkeypox」。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鑑於近期錄得本地感染的猴痘確診個案,當中涉及曾進行高風險性行為的男男性接觸者,中心較早時已設立猴痘電話熱線 2125 2373,逢星期一至五(公眾假期除外)上午9時至下午5時運作,以便懷疑或憂慮曾與確診病人有高風險接觸的人士,尤其是男男性接觸者或曾與陌生人發生性行為,致電查詢及獲取相關的健康建議。

衞生署為高風險群組提供接種猴痘疫苗的計劃已於去年10月5日展開。在計劃下,以下高風險目標群組人士可以自願形式接種猴痘疫苗:(1) 曾進行高風險性行為,例如擁有多名性伴侶、性工作者、過去12個月有性傳播感染史;(2) 負責照顧猴痘確診病人的醫護人員;(3) 處理動物傳染痘病毒的實驗室人員;(4) 當本港動物出現猴痘個案時有較高暴露風險的照顧動物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