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食生活文藝欄

日本的味道:澤庵漬

「漬物」(つけもの tsukemono) 是日本人幾乎每餐都會出現在桌上的食物之一。對於日本人,把漬物說成是祖國的味道絕對不為過。

 

「漬」有醃製的意思,將蔬果事先醃製起來,是自古嚴寒地區保存食物的方式之一 (另見: 4 Shocking Benefits of Kimchi)。日本的漬物根據醃漬的時間長短可分成2~3小時的「淺漬」(或稱作一夜漬)、3天到1個月的「當座漬」和2~3個月以上的「本漬」(保存用漬)等。可以用來作成漬物的蔬菜有很多,諸如梅子、黃瓜、生薑、茄子、白菜、蘿蔔等。

 

吃日式料理不時會見到那一片片鮮黃色,咸咸的伴菜。相信大家即使吃了也未必知道它和它背後的小故事。

Takuan_1

澤庵漬 (圖片來源: gettyimages.com)

對,它就是本篇的主角:澤庵漬。

在日本,最普遍的漬物大概就是「澤庵漬」(沢庵漬け takuantsuke),即是醃蘿蔔。

 

TakuanSoho

澤庵宗彭 (圖片來源: terebess.hu)

澤庵宗彭 (1573年-1646年)是江戶時代的臨濟宗派僧侶,曾任京都禪宗寺院大德寺住持。對於「澤庵漬」這名稱的由來實在眾說紛紜。有指這種醃菜的製法是澤庵宗彭發明的,因此以他的姓氏來命名。亦有一種說法是,澤庵墓碑的形狀和醃蘿蔔的形狀相似而名。

還有一個故事,說是由徳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家光命名的。

東海寺

東海寺 (圖片來源: fusebenten.com)

事源徳川家光命澤庵宗彭在江戸的萬松山創建東海寺,事成後徳川家光到訪,吃飯是詢問醃蘿蔔的名字。由於醃蘿蔔過於平民,加上做法簡單,並沒有特別的名字而只有直稱。「既然沒有名字,就稱它為澤庵吧。」將軍如此一說,醃蘿蔔就「被命名」了。

然而,比較多人接受的說法是澤庵漬的「澤庵」 (たくあんTakuan) 是從貯存漬的「貯え」(たくわえTakuwae)的日文發音演變而來,之後才冠上澤庵這個名字。

 

而說起澤庵,其製法普遍有兩種。其之一先曬太陽,乾燥後以米糠和鹽處理;其之二不用日曬,直接用鹽醃讓它脫水,再以米糠和鹽處理。前者因經日曬外皮較皺,而且味道較濃。後者較光滑和味淡。因以米糠醃製,澤庵漬通常呈自然的黄褐色。後來為了大量生產,改以機器製造,直接把蘿蔔混合增味劑和色素而成。

悶熱的天氣容易讓人食欲不振,下次吃飯時大家不妨試試以澤庵漬伴飯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