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教育問題出在哪 ?

獨立自決派的狂妄, 泛民反對派對敗類文過飾非, 內地官媒也歸咎於回歸後的香港教育 ,尤其是歷史教育千瘡百孔。 這真是大哥莫話弟 。對教育的問題尤其是歷史教育 ,我們大家都要認真反思問題出在哪裏? 先聲明我舉的都是事實 , 專業又嚴肅的文化思考 , 完全不帶個人的指摘 , 歡迎公開討論。

回歸接近二十年了,香港的教育被很大詬病 ,問題就是出在掌握方向政策領導者的失誤 ,並未有或至少不足夠地用謙虛的心去看待教育 ,以為改革就是一切。 一個沒有謙虛 用心的改革,就是亂彈琴 ,領導者以為自己很有一套, 實際是不接人氣 ,不接地氣 。這首先就要講到梁錦松接掌整個教育系統的委員會主席開始 。

梁錦松以一個外資銀行家身份對教育事業很有熱誠 ,在回歸前已被彭定康總督賞識 ,初步涉足香港教育改革如何走的問題。 董建華上台 ,讓梁錦松去參與領導這個教育改革, 當中最強調的一點: 引入商界的理念和運作模式進入教育系統 。這句說話和想法看來沒有錯。 但在推行的過程 ,改革者著重的切入點放在哪裏? 出現的效果就會大相逕庭 。 在汽車開上高速路之前, 一個優秀司機不會只知道想到條條大路通羅馬 。

正當梁錦松領導教育改革加入了政府系統 ,所注意的首要課題就是資源的擺放 ,及其公平和有效性 。比如說有一百元 ,五個人平分就每人 20元的對吧 ; 但這 5個人如何評定你應該值多少 ? 或者你根本就20蚊不值只應該拿十蚊。 在幾個月前的一次飯局 , 地圖王譚兆璋兄對此深有認識 ,同時他與梁錦松在花旗共事過 ,就提出這一點的必要性 。 彭泓基博士側重歷史文化, 認為應該有更深層的看法 。當時的政策就此帶來對龐大基礎教師隊伍進行繁瑣不堪的評估, 對教育質量的量度 ,對課文效果的評核。教師一時之間做到有日沒夜 ,教員室晚上九點還要燈火通明 ,文件上的點評工作更加多了 ,多數不求甚解的概念也多。 包括 : 目標為本 , 通識課程, 等等 。

這當然不能所有都推到梁錦松身上。 但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非常明顯 ,就是用著功利之心 ,或者說是實利效益之心搞教育改革 。在哲學上或經濟學上這是實證主義 ,運用於商業上的市場及金融運作是行得通的。 因為不通過量度就不能去驗證教師本身的工作質量 ,衡工量值在商界普遍, 以決定總裁對公司資源的擺放 。 豈會知道這對教育卻在不斷造成方向的迷失 。

是的,� 教育尤其是中小學的基礎教育 ,十個大媽十一個會講得天花亂墜 ,因為一個大著肚的青春媽媽正在張羅幼稚園名校 。辦教育就是要由真正懂得教育的人 ,而且是不那麼講求功利的人用著他們的心志去說事的 。 錢穆先生就是這樣的一個巨人 。教育是文化的不斷積累 ,通過系統化的綜合,分門別類, 對學生傳道授業 。

這首先要辦教育的人對文化有著謙虛 ,千萬不要動不動就否定這些 ,革掉那些 ,應當對祖宗先輩前賢流傳下來的文化有一份珍重, 對知識尊重 , 對歷史抱有溫情的重視。 牟宗三說得很好 : 歷史幾千年那麼過來都是很艱難的 , 不要動不動就說老祖宗沒有科學 , 沒有民主 。對教育工作者尤其尊重。 那麼對工作質量的量度, 就是試圖帶出一種適應情勢發展的規範 ,切忌文山會海 ,令到教師們去忙於並非教育本業的文件工作。

事實在職場上,大家的時間都那麼多 也就是有限的,並不是要所有人都做夠十小時十二小時,還要週六加班週日接應上司電話就都是正常的 。有如在私營公司的銷售隊伍 ,做到晚上八九點十點還要忙身去追單 ,還要去埋首於一個老闆召開的電話會議 ,就叫做有效率有效益的 。

一個教師吧, 正當要讓那些評核的工作 ,都去擠佔他們的休息時間 ,去爭戰他們的行街行超市打麻將的空間 ,去競爭著他們看閒書找興趣學習花鳥魚蟲貓狗的閒暇,會對他們的教學質量有所幫助有所改進嗎 ?

在1997年 , 我問幾位前線教育的朋友, 目標為本搞什麼的? 都沒有說清楚所以然。我再舉在澳洲所見的一些實例 ,這些算不算目標為本? 他們都說如果能夠這樣教就更好 , 那些無非就是美學藝術體育佔教育頗大比重。

在布里斯本的一晚 ,我女兒甩脫了 一隻門牙, 媽媽把門牙包好 ,讓女兒將門牙的形狀和口腔位畫上一塊大畫紙, 早上在班房做早會時 ,就做了十分鐘的他的個人報告。 全班房都樂了 ,老師就引導討論什麼不要吃太多糖呀朱古力一大堆。 明天又有另外的同學說他 們的故事 。小一的學生 ,在五天只需要認識一隻昆蟲 , 他們一樣有著衣食住行 。在香港要一天認識五隻昆蟲,還要生怕堆填得不夠知識, 因為大媽嫌少會轉校的。

這種功利的本身 ,不僅存在於家庭  ,是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 ,更可惜是領導教育改革的人卻沒有一分覺醒, 而且是樂於以功利的實證為正確。 後來大家都看到了, 歷史課程和教育不斷淡化, 教育當局的人也從來沒有認真對歷史教育進行嚴肅思考。 通識課程缺乏比較完整的教本, 年青的老師本身也對文化通識 認識較淺。 葉劉淑儀以一個做過教師的經驗批評那是吹水課程 ,有著一定真實 。梁錦松推動用普通話教國文 ,但是全香港九成的國文老師都是以粵語為其母語, 識得講普通話不等於可以流暢地用普通話去教國文 。我一對子女的中文都寫得不錯 ,都在學校學了識講普通話 。搞教育改革的人都不會考慮到這一些 ,大概想的就是功利。

對歷史的教育問題我下文再談。 坦白說, 官媒的作者也恐怕對此同樣欠缺嚴肅思考。

 

 

讀者 :  許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