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新傳學生看樹仁樹仁同學作品編輯推介

攝影總監轉執教鞭 攝記非機器操作員

2019年爆發「反修例」風波,記者在前線採訪受到各種阻撓,攝影記者拍攝衝突現場所面對的情況亦嚴峻。曾任職《蘋果日報》攝影總監、去年開始在樹仁大學新傳系擔任講師的鄭逸宇認為,若比較「反修例運動」與他初入行報道北京「天安門事件」,兩件社會大事都反映新聞攝影的重要性,原因是如果缺乏照片敘述,將大大減弱新聞的傳播性及衝擊力。

鄭逸宇在1986年加入新聞界,34年的傳媒經驗悟出新聞攝影的價值始終不變,「盡量貼近事實,用相片反映真相。」他憶述,去年「反修例」期間,公眾對新聞攝影的重視及需求程度,只有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可比擬。鄭逸宇認為,「天安門事件」是香港新聞攝影崛起的轉捩點,「80年代入行時,新聞攝影仍未盛行,很多時候都是編輯問有沒有圖『攝吓位』。但去到『六四事件』前後的民眾組織遊行,事後在天安門廣場抬傷者出來,這些場面令香港報章和市民對新聞攝影的需求大大提升。」

鄭逸宇

攝影記者並非單純機器操作員

鄭逸宇被問到攝影記者、文字記者與編輯共事會否有磨擦。他認為只要攝影記者與文字記者有默契,便有天衣無縫的效果,「當然三者的審美觀不同,認為重要的內容都會有差異,但攝影記者要先做好自己。」何謂做好自己?鄭逸宇解釋,攝影記者除了要「交足功課」,拍攝到必要的新聞圖片外,更要有自己的想法, 「一個好的攝影記者,要影到靚、有意思的相之餘,亦應可以獨立做採訪,表達自己的意念。我們有責任發掘更多有新聞價值的畫面。」

鄭逸宇指記者應是全世界最無規矩的人。

記者採訪無規矩 新聞底線有根據

在「反修例」示威現場,傳媒多次投訴警方以封鎖線阻撓採訪,攝影記者不時需要「搵窿路」拍攝有新聞價值的畫面。鄭逸宇表示,記者應該是「全世界最無規矩的人」,「如果記者有規矩,很多有價值的新聞報道都會消失。」但鄭逸宇強調,在新聞底線上要堅守一貫的原則,為示威者的面貌進行特別處理,俗稱「打格仔」,因每張照片皆有可能成為呈上法庭的證據。他透露,如果《蘋果日報》的攝記同事以「反修例」的相片參加攝影比賽,他都會建議不要呈交「露樣」照片,「我寧願輸(比賽),你知道相片無樣、無表情差好遠嘛。」

鄭逸宇

對於網民曾經聲討傳媒機構未有為示威現場的受訪者遮掩容貌,鄭逸宇認為記者都必須秉持宗旨,否則不能做好新聞,但亦不應只因網民的反應而「搬底線」,「一人一句回應很便宜,如果(記者)陷入這個局裏面,咁都幾傻仔。」他寄語現職記者及未來將入行的學生,面對風浪必須站得住腳,對得起自己。

採訪團隊:
陳曉桐、鍾健華、朱以澄、梁心蕎

攝影:
鍾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