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DEBUT樹仁同學作品編輯推介

我·喜歡妳(謝嘉文)

「LGBT」一直被稱為「性小眾」群體。近年也有不少關於LGBT的話題掀起熱話。在香港——一座被解讀為先進、開放的城市,卻不難從各方面觀察看出香港人對「性小眾」群體的接受程度較其他國家或城市低。

或許很多人聽過「LGBT」這個詞語,但有多少人了解他們的生活?

攝影及採訪:謝嘉文

圖片編輯:謝嘉文/黃玲燕

Bella與Rene相戀3年,或許剛剛在一起的時候多少也會介意別人的目光。

但時間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幾年過去,她們也練就了良好的心態,學會了接受和包容。Rene笑說:「因為我與她(Bella)都是女性化打扮,所以走在街上也不會太引人注目,他們都以為我們是好朋友,是閨蜜。」

一切的開始,來源於發現自己的性取向。Bella憶述自己曾經交過兩名男朋友,但最後都分手告終。當時她的朋友斬釘截鐵,直言她一定會分手。原來朋友覺得她根本不喜歡男性,這句話讓Bella恍然大悟,決定重新認識自己。

而Rene由中學開始便清楚自己喜歡同性,主動了解LGBT後亦欣然接受自己同性戀的身分。

她們日常的相處與一般情侶無異。

高興甜蜜時會擁抱。

也會十指緊扣和接吻。

當然亦有吵架冷戰、互相不滿對方的時候,但每次她們吵架都很容易和好。

這可能是因為對方也是女生,較容易理解對方的情緒,最了解女人的只有女人!觀察下來,一切是平凡而和諧,只是她們的愛被冠上LGBT的名義而已。

「糖黐豆」性格讓她們去任何地方都喜歡與對方一起,生活圈子相近,所以與對方的生活緊緊扣在一起。

她們亦不時留宿在對方家中。

誠然,這種半同居的狀態亦讓她們在對方生活中佔據最重要的位置。

「我的父母都覺得我只是年紀輕,以玩樂心態與Rene一起」

「他們認為我遲早都會重新找男朋友,然後按部就班地結婚、生子、成熟、老去。」

談及父母,她們或多或少都有點無奈。這也是許多LGBT群體心中無法磨滅的傷痕。

「我不會主動告訴別人我是lesbian。我與她在一起之前,身邊親近的朋友已經知道。至於有些相熟的同事,我會先試探他們的態度,再決定要不要告訴他們。」她們不會以卑微的姿態看待自己的感情。「你能接受,我們願意和你交朋友,不能接受的,我們亦沒有勉強對方的必要。」想法簡單直接。

「很多父母看完《大叔的愛》都說自己能接受LGBT。事實是,他們只接受這件事發生在鄰居兒子的身上。倘若發生在自己的兒子身上,他們定然不能接受。」

嘴上越說自己開明的人,其實越是保守。人不會反覆強調自己認為正常的事,心口不一是人之常情。

對於結婚,她們短期內未有計劃。要結婚,便要到外國,手續程序繁瑣。Rene很享受現在的狀態,隨時可與對方見面,父母朋友亦在身邊。

「可能以後未必會結婚,而是搬到外國生活。我們的父母都留在香港,如果他們不願意移居外國,我們亦放不下他們。而且我還有工作的客戶,我亦要對他們負責。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問題。」Bella認為移居外國是十幾二十年後才可能實現的。

對於LGBT來說,大至法律未有為他們提供完善的保護及社會的歧視問題,小至途人的目光,這些都不是他們能在短時間內能解決的問題。去年轟動香港LGBT圈子的兩宗案件仍在人們心中留有餘韻,一勝一負的結果讓他們像是看見希望,卻又抓不住轉瞬即逝的那束光。

香港人被形容為思想開放的人,到底他們對LGBT群體持有多少包容度,或許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香港在LGBT的議題上,似乎仍是長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