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章

從呼蘭河泥坑子看今日香港

【生活文藝】早前觀看許鞍華導演拍的《黃金時代》認識了蕭紅,繼而讀了蕭紅的著作《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寫於1940年,當時蕭紅身處香港,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書中描述蕭紅的故鄉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裡的風土人情,在人生最後的兩年歲月,沉醉於童年時的故鄉,也許她過得並不是我想像中的苦。

書中的一段:東二道街上有一泥坑一個,五六尺深,不下雨那泥漿好似粥一樣,下雨了,這泥坑就變成了河,附近的人家就要吃它的苦頭。

因為這個坑子,不少奇怪、無理的事情經常發生。曾有不少的途經的車子在這個高低不平的坑子上翻車,車夫從泥坑爬出來,弄得和小鬼似的,滿臉泥污,然後從泥污中挖掘他的馬,不料那馬已經倒於泥濘之中,這時會有些過路的人上前幫忙施救,這類人分為兩種,其中一種是穿著斯文、肘手旁觀的人,只懂得喝彩和喝倒彩的人,最後人們合力把馬救了上來,大家也就散了。不過第二日大家都說:「那大水泡又淹死了一匹馬。」

這個坑子還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貓、雞和鴨等。村中有時候會賣便宜豬肉,於是大家就會想起那個坑子,說:「可不是那個泥坑子又淹死了豬了?」於是大家都會去買便宜豬肉,可是回家後一看,發現豬肉又青又紫的,恐怕是瘟豬肉,卻最後見到家家戶戶都吃着豬肉,怎麼可能是瘟豬肉,一定是在坑子裡被淹死的豬。

有一次一個天真的小孩當着母親的面向鄰居說那豬肉一定是瘟豬肉,母親聽了臉馬上紅了,伸手就去打那個小孩,小孩哭着回家找外祖母說:「你吃的不是瘟豬肉嗎?我媽打我。」外祖母本想安慰可憐的孩子,但是抬頭卻看見同院的奶媽站在門口,於是又打了小孩一頓,還說着:「誰讓他這麼一小點就胡說八道。」

其實這個坑子對村民造成大大小小的問題,卻沒有一個人打算把坑子填平,於是日復日地默默承受坑子帶來的危險和不便。而今日的香港,也有一個泥坑子。有小孩想把瘟豬肉一事告知長輩,讓大家不要再自欺欺人,在享受廉價豬肉時其實在賠上健康的風險,在得到丁點經濟利益時是犧牲了部分人的權利,但孩子得不到長輩的認同之餘,更被狠狠地打了一頓。

這個泥坑子一直在那裡,人們卻沒有打算把它填平,自以為這個泥坑子不會影響人民的生活,坑平它卻要花費許多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對自身沒有利益,反正一年之中沒多少天要經過這個泥坑子。有人說開闢了一條新的康莊大道便會漸漸忘記這個泥坑子,它不會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有所影響,事實卻是這個泥坑子依然存在,不知還會淹死多少無辜的小豬、狗、貓、雞和鴨,當人每日都要吃飯,就會忘記一年之中有多少天是吃着瘟豬肉卻懵然不知。

在岸上的人當然會安然無恙,聰明的人早跑了,留下來的有兩種人,其中一種就是在旁觀、喝彩和喝倒彩的人。
每個時代,人原來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