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專欄

央企薪酬

連日來坊間最熱門的一個話題,是央企頭頭們的降薪。這個話題有各種各樣的傳說,比如涉及到哪些央企;有各種各樣的猜測,比如降薪的幅度;還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有央企出來說將響應號召大降,有央企頭頭出來「闢謠」說不降。

實際上,央企頭頭降薪這一招,相當的政治化,其背後有比較深奧的鬥爭學問。

中國的所謂央企,即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責任的大型國有企業,按字面也被理解為中央直接管理的大型國有企業。今次波及到降薪潮中的央企,目前傳出的包括大型國有銀行、石油公司、通訊公司、鐵路公司等。

央企降薪,是一件被快節奏處理的事情。八月初北戴河會議議決後,八月中旬召開的「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即部署了央企主要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大約十一天後,相關方案即審批通過,如此節奏,快得驚人。

所謂相關方案,就是《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這一《方案》實施後,央企頭頭薪酬會出現普降,部分降幅較大,如果沒有通過考評,由三部分構成的薪酬將有兩部分不予發放。

如此嚴苛的薪酬改革方案,看上去好像是跟政風有關,因為央企頭頭們「一手拿大印,一手握錢袋」,權錢交織於一身,拿人民的血汗錢為自己謀福利者甚眾,而且拉大中國貧富差距的,正是這批資深共產黨人。

但看深一層,這次改革,謀的不是人,而是制。中國有兩大改革,在過去數年推而不動,一項是收入制度的改革,因央企和與央企關連的諸多部委聯手抵制而推不動;另一項就是國有企業本身改革,因央企負責人和國企小圈子私利,不進反退。

《北京觀察》/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