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

大學生思維「工具理性」

「佔中」日期逼近之際,部分團體呼籲罷課之聲四起,除了討論得較多的「中學生應否罷課?以何種形式罷課?」等問題之外,一般以為,在學聯呼籲之下,大學生罷課及參與的程度應該較高,主因是大學生對這種不合作運動,應會多一些同情和理解。然而,近日各方消息顯示,大學生參與的程度並不高,到底是什麼原因?

一位立場上支持佔中運動的大學老師私下透露,他在課堂中跟同學說:「如果你們有人想罷課,記得告訴我。」沒想到,同學聽完老師這句話後,相對發笑,臉上表情似在說「老師,我們沒有想過要罷課啊!」當然,這只是單一個案,也許沒有代表性,而另一例子,也許可以說明更多情況。據悉,中大學生近日舉辦了第二次罷課會議,不僅出席的人數少,出席者也未見戰鬥力旺盛。事實上,這種情況不難理解。

首先,打從英殖政府統治香港年代,香港的大學生便接受了一套「工具理性」的教育,不僅文史哲等啟迪思考的人文科目被壓縮甚至排斥,其他「專業」科目像醫、商、經濟等的重要性則被抬得高高。而這種教育思維,一直延續到香港回歸十七年後的今天。這就是今天大部分大學生儘管有更多資訊,但思維依然偏向「工具理性」,要他們為一些空泛的理想像民主自由去罷課,甚至違法,難度很高。再者,學聯的組織力也應檢討,不能僅僅依靠傳媒及社交網站做宣傳,應該平日便與各校書院系所的學生組織保持緊密聯繫,否則,一發起運動,情況就像今天,出現嚴重斷層。

儘管佔中三子曾經說,佔中主力應該是中年人,但如果少了龐大的大學生作後盾,佔中運動的力量將大大減少 。

《社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