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章

外援「入侵」 華人球員應自強非自怨

2018年世界盃外圍賽於6月展開,香港被編入C組,同組對手有中國、卡塔爾、馬爾代夫和不丹。港隊亦已經公佈集訓名單和時間表,自然又引起球迷討論,除了部分表現一般的常規港腳仍能入選,最大的爭議是不少入籍球員入選。25人的集訓名單,竟有超過10人是非土生華人,令人質疑港隊究竟是否香港人的球隊。

華洋共處的問題早在過去球季已經浮現。剛勇奪本地三冠王的傑志,其正選陣容長期只有1-2個土生香港人,而足總盃決賽為例,就只有隊長盧均宜是本地青訓出身,其餘不是外援就是入籍香港人。本地球員長期缺乏機會自然不滿,在社交網站大放厥詞,有的為隊友抱不平,亦有球員抱怨自己「唔係鬼佬」。其他球隊眼見傑志以外援「屈機」,亦多加冷嘲熱諷,指傑志只是掛名搞青訓,而傑志領隊伍健的回應,則多指球隊總不能忽視成績。

另外,太陽飛馬的法圖斯和東方的基藍馬亦取得特區護照,聯賽能夠以港人身份注冊,更可為港隊出戰。(兩人已入選集訓名單)同時,保連奴、艾里奧、羅拔圖等已經申請特區護照,可能趕及在年底為港隊出陣。 假如成事,相信本地球員的上陣空間會進一步縮減,更有可能出現「全入籍陣」。

港隊教練金判坤接受《南華早報》訪問時表示,勸本地球員少抱怨多努力,「如果他們夠好,就不需要選擇入籍球員」。其實一語道破問題所在,不論是聯賽還是港隊,有質素的球員不多。現時一批當打「土炮」港腳,正是體院解散足球部前後的一代,從球會或區隊青訓出身,數量遠少於體院青訓時代,加上職業足球員朝不保夕令人才流失。平心而論,身為港人當然希望「土炮」能夠佔大多數,但既然本土球員數量和實力都有不足,球會和港隊自然不得不求助外力,而剛好有外援和歸化兵能填補空缺。需知道香港體育界的獨特生態是,假如沒有成績就更加不會有資源,故此根本不可能完全放棄成績,也就是不可能棄用外援。

外援以至入籍球員有如潘朵拉盒子,開啟了便會有不良的後果。首先是球會為成績而減少本地球員上陣機會,然後年青球員要同時面對「老大哥」的競爭。一旦外援離隊,年青球員未能馬上接班,青黃不接問題便會更嚴重。現時本地年青球員正面對同樣問題,超聯球隊給予他們的空間有限,甲組比賽強度又相差太遠。上月港隊U22於U23亞洲盃外圍賽三戰全敗出局,而且48年來首次敗予中華台北,本地球員發展已經響起警號。

當然,Kim Sir部分用人決定的確令人摸不著頭腦,例如開首提到表現一般的常規港腳仍能入選,忽視了部分有潛質的球員。然而正因如此,部分球員自恃有經驗而自滿,對操練愛理不理,面對入籍競爭對手只懂「打嘴炮」;亦有球員只懂抱怨,但有機會落場時卻表現得患得患失,未能把握機會。(的確亦有些球員是有資格放話)與此同時,雖然個別外援水準一般而且態度欠佳,但亦有一些外援敬業樂業,對水平較低的港超聯仍然出盡全力,毫不欺場,例如今季加盟南華的中堅保贊。既然如此,又怎能怪人考慮不論是態度和實力都較好的那些外援和歸化兵?

再者,既然規矩是住滿七年或兩年(國援)便可入籍,就算膚色不同但入籍了也算是香港人,其實不應再視之為「外族」。君不見世界冠軍德國亦有波蘭人高路斯和普度斯基,土耳其人奧斯爾和基迪拉,甚至加納德國混血的謝路美保定?誠然種族問題不是香港獨有,足球強國荷蘭於本世紀初也一度受其影響,但別人世界排名是50名以內,香港世界排名卻是150名以外。非洲諸國也大舉引入歸化兵務求提升國家隊實力的同時,港隊卻因為個人利益而排除異己,這不是諷刺嗎?

也許礙於情面,Kim Sir沒有棄選一些無表現但有經驗的港腳。以上一句話只是接受英文傳媒訪問才說,原因為何實在心照不宣。足球員畢竟是運動員,理應以表現證明自己值得人信任,正如前香港足球先生李健和一句「我唔衰得,我要話畀人知,你唔要我,係你嘅損失。」歐陽耀沖遠赴葡萄牙一年,終於在聯賽最後一場後備上陣,一眾前輩後輩有想過歐沖付出過多少努力,才能說服別人派他落場嗎?

「和仔」又說:「你埋怨之前,有冇問過自己有冇做到最好?你要做好自己先可以話人!」。足總盃決賽加時,東方落後一球。116分鐘,巴倫古素持球快速反擊,東方正選上陣的謝敏榮從後力追,縱使最終仍被對方射入,「牛榮」卻始終沒有收步。要知道經過百多分鐘的激戰,大部分球員已經筋疲力盡,特別是場上不少球員包括牛榮都已經年過三十。永不放棄的體育精神,就算身為對手也不得不肅然起敬,本地球員的確與其場外「玩政治」,倒不如實實在在踢好波說服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