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8.27

《蘋果日報》

美中貿易談判還有得玩嗎?
中美兩國都不想熱戰,但美國敢去到冷熱戰交接處,中共還不敢,因為一旦去到最惡劣的地步,國內形勢隨之惡化,內外夾擊之下,很可能撐不下去。因此,中共想在最惡劣形勢發生前,趕緊作一點補救,救多少算多少,至少爭得兩三個月時間,看看拜登有沒有機會上台。

《東方日報》

全民檢測失時機 欠缺誘因致命傷
正如港大另一專家袁國勇指出,病毒大爆發時進行全民檢測最有效,現在本港確診數字稍有回落,或已錯過全民檢測的最佳時機,不可謂沒有道理。尤其是港府選擇放寬晚市禁堂食令的時間點十分奇怪,竟在全民檢測前夕,客觀效果就是更進一步令市民失去參與檢測的動力。誠然,晚市禁堂食令已實施逾月,業界吊鹽水的苦況聞者心酸,市民亦覺得生活枯燥難以容忍,但若港府透過全民檢測證實社區安全才放寬禁聚令,防疫不是更令人有信心嗎?不是更能推動市民參與檢測嗎?港府反其道而行,骨子裏到底希望全民檢測成功還是失敗,不由人不懷疑。

《信報》

逆境投資創新 疫後能見光明
英諺說得好,黑暗中總有一絲光明(every dark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大蕭條如此,對抗百年一遇的瘟疫也不例外。本地新增確診個案近日呈現回落趨勢,但疫情反反覆覆,何時真正受控難說得很。歷史案例縱使起不了撥雲見日之效,只要有助抗衡負面情緒,散發的就是正能量。從中給予政府一點啟示,防疫抗疫無疑已耗用了庫房大量儲備,惟即使要勒緊褲頭,也必須全力投資未來,推動科技創新。

《明報》

抗疫不能政治化 韓國告急有啟示
韓國政府以大規模病毒檢測,以及高效的病毒追蹤能力,克服今年初第一波疫情,為民主國家控制疫情立下標竿,然而再高效、再強大的控疫系統,也需要各方配合,倘若官民缺乏互信,一切也是徒然。今年5月韓國疫情出現反覆,首爾梨泰院區夜店爆發疫情,部分光顧過當地同志酒吧的客人,擔心性取向曝光,未有配合當局追查病毒,社區傳播鏈無法斬斷,單日新增病例一直無法歸零;今次韓國疫情再起,死穴則是政治對立和不信任,根據韓國當局說法,「愛心教」遲遲未有提供真實完整的成員名單,最終要靠警方持手令搜查教會總部,才取得所有信眾聯絡方法。

《經濟日報》

深圳奇迹的啟示 港力求再顯神通
面對美國意識到中國崛起的威脅,近年無所不用其極的野蠻手法全面打壓中國,更借港區國安法落實而不斷出招制裁香港,港府宜籌謀對策。既然中央已為大灣區2特區9市分工,港府更應好好利用本港在金融、科研的優勢,與深圳的科創企業加強合作,優勢互補,將科研成果商品化推出市場,而內地14億人口龐大市場作後盾,相信產品有更大開拓空間。

《大公報》

蓮塘口岸喜開通 灣區建設上層樓
但香港反對派一直阻撓香港與內地加強聯系,凡是與內地有關的項目,無論是高鐵計劃、港珠澳大橋工程還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莫不遭到瘋狂反對,足以反映他們的自私、短視、與民為敵。最可惡的是,反對派連疫情都政治化,曾高調主張對內地“全面封關”,“黃”醫護更不惜发動罷工相威脅。在香港疫情第三波爆发,至今沒完沒了的情況下,反對派仍然千方百計破壞特區政府抗疫,抹黑中央支持香港檢疫的善意,暴露其企圖以疫情為藉口阻斷香港與內地聯系、制造變相“港獨”的禍心。

《文匯報》

謊言遲早破產 正義終會伸張
對於警方拘捕林卓廷、許智峯等人的嚴正執法行動,反對派污衊為「濫捕濫告」,「令原告變被告」。這些說法毫無根據,更顛倒是非,只是反對派繼續掩飾罪行、欺騙市民的最後掙扎。警方經過一年多的調查分析、充分搜集證據,將當日雙方行為與律政司「逐格研究」,認為達到檢控標準才檢控,是認真執法、維護法治的正當、必要行動。「7.21」事件的是非曲直,最終有待法院進行獨立審判,將真相還原於天下,任何人都不應該在此時過早作出判斷,甚至藉此再對警方、政府進行無理政治攻擊,干擾法院公平公正地審案。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南華早報》

Rare reinfection no cause for Hong Kong to panic
Viruses mutate and scientists and health officials have to be ready to modify and change. As the pandemic has evolved, a diverse range of cases has emerged, with susceptibility and severity differing from place to place among age groups and communities, and pre-existing medical factors playing a crucial r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