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8.13

《蘋果日報》

紅色恐怖不是中共的救生圈

鎮壓香港人的另一個結果是,徹底喚醒了台灣人民。台灣人驚覺「一國兩制」只是曠世謊言,中共的甜言蜜語,志在不費一槍一彈,把台灣納入中共版圖。半年之內,島內民意翻轉,氣燄熏天的韓國瑜一蹶不振,憂心忡忡的蔡英文徹底翻盤。紅色恐怖為民進黨助選,中共數十年經營的和平統一大計,一朝化為流水。中共為收服香港人無所不用其極,結果是不但香港人鎮壓不下去,更付出不成比例的政治代價,台灣和平統一泡了湯,國際上成眾矢之的,國內更千瘡百孔,「辛辛苦苦四十年,一朝回到改革前」。中共老羞成怒,準備大開殺戒,為自己挽回一點面子。中共的謊言洗腦,對在資訊海洋自由涵泳的香港人,不可能有效;中共的紅色恐怖,對得到全世界正義力量支援的香港人,也不可能有效。《蘋果日報》會一直撐下去,香港人的抗爭也會一直堅持下去。紅色恐怖會是中共的救生圈嗎?捕人封館還會做,警察還會橫行,但中共就永遠處在國際道德法庭的審判席上。香港民心不死,政府就不可能有效管治這個地方。政府成了人民公敵,種下仇恨容易,收穫的將是永無止期的反抗。紅色恐怖不是中共的救生圈,更像是綁在他腰上的一塊巨石。

《東方日報》

趁勢出貨趕上路 百足之蟲死不僵

明乎此,黎智英被捕和賣產吸水一事,背後原委肯定遠超表面所見,既有中美博弈,又有香港內部的無間道借機作亂。更須指出,司法向來偏幫反中亂港集團,律政司放生黎智英更非鮮見,即使涉及國安法的案件由專門法庭及人員處理,但司法這一關變數仍多,最終結果如何,仍要拭目以待。說到底,「反中亂港招財進福,愛國愛港一仆一碌」,這條回歸至今顛撲不破的鐵律能否打破,香港人心能否真正回歸,端視乎黎智英一案是否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嚴懲不貸。中方若為了換取某些政治利益而忽然對大漢奸網開一面,必然傷透十四億中國人的心;反中亂港總指揮若然走得甩,叫愛國愛港者情何以堪?以後還會有人信北京嗎?還會有人愛國嗎?

《信報》

蓬佩奧拉攏捷克加入「反華俱樂部」

中美之間愈來愈繃緊的關係究竟何去何從?此乃全球注目的問題,尤其是身處夾縫的香港,誰也摸不透這個國際金融中心會不會淪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口中所說的「不再成功」。也許,中國開始意識到硬碰硬不利於和平崛起,繼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早前放話,提出避免對抗之後,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最近亦表示,隨時準備好跟美方同行對話,回歸理性務實,牢牢把握兩國關係的正確方向,確保不失控和不脫軌。不過,樂玉成軟中帶硬,強調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和尊嚴的問題上無路可退,中方的原則是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不會隨小人起舞,但也絕不容許他們亂來。蓬佩奧在捷克發表演說談及,中共的馬列政權比前蘇聯更變本加厲壓制自由社會,這不是冷戰2.0,而是更嚴峻。看情況,中美化干戈為玉帛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繼續互相折磨。

《明報》

院舍監管不嚴 弱勢長者悲歌

一名半身不遂的護老院院友肛門被塞異物,其後因肺炎不治,死因庭批評社署監管寬鬆,提出10項建議。本港安老服務百病叢生,監管法例過時,院友缺乏保障,業界良莠不齊,社署把關不嚴,變相縱容小撮害群之馬唯利是圖,案件再度反映了弱勢長者的悲哀,當局有必要切實改善,除了加強監管,也要釜底抽薪,設法解決院舍嚴重短缺、人手嚴重不足等深層結構問題,否則很難全面改善安老服務汰弱留強,害群之馬只會繼續有恃無恐,罔顧院友福祉。業界害群之馬有恃無恐,法例不全執管不力固然是問題所在,然而更深層的原因是本港安老服務嚴重不足,一旦有私人院舍結業,大批院友如何安置,對家屬和當局都是一大難題。這一情况,導致當局在處理院舍違規時有不少顧慮,即使部分院舍經營不善,違規纍纍,當局也不敢貿然撤銷其牌照。本港院舍嚴重不足,說到最後仍是土地問題,若不大刀闊斧增加土地供應,問題很難解決。至於院舍人手不足,一大原因是護理工作辛苦薪酬不高,很難吸引本地人入行,引入外勞理論上可以紓緩人手荒,然而現實上卻要面對很大政治阻力。院舍護理員人手不足,服務質素不可能會好,受害的必然是院友。若要改善安老服務質素汰弱留強,各方都要面對現實,思考有何實際方法,突破服務嚴重不足的瓶頸。

《經濟日報》

疫苗不是鬥快 人命攸關安全首要

世界多國正全速研發新冠肺炎疫苗之際,俄羅斯卻忽然跑出,宣稱將會提供大規模接種,專家紛紛質疑俄羅斯疫苗的安全效用。事實上,疫苗攸關人命,疫苗競賽不應政治先行,為了爭奪成為第一個研發出疫苗國家而不擇手段加快程序,一旦出現問題,只會打擊民眾接種的信心。疫苗注射入人體,後果可大可小,必須安全審慎。疫苗並不是武器,不能鬥快爭第一,需依足既定程序與標準,嚴格把關,確保有足夠防護效果才獲准面世。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上月表明,只要疫苗防護效果達5成就會審批。此外,疫苗是否充裕屬另一大挑戰。全球78億人口,短期根本上沒有藥廠的產能可滿足全人類需要,美國財雄勢大已斥資98億美元(約764億港元)預購了7億劑疫苗,很多窮國根本買不起,這解釋杜特爾特和菲律賓人甘當白老鼠的原因。世衞應盡早與多國協調商討,否則只會令貧富懸殊問題加劇。疫苗研發雖刻不容緩,但絕不是軍備競賽般鬥快爭先,一旦人們對疫苗信心退怯,則疫情更難受控。

《大公報》

放下分歧為香港 珍惜機會破困局

在如何對待人大常委會決定方面,反對派立場分歧,近日他們再次開會,依然沒有結論。傳統反對派內心很糾結,既想繼續參與立法會工作,又擔心惹來「花瓶」之譏,遭到激進派狙擊。但正如有人指出,若杯葛第六屆立法會繼續運作,有什麼理由參加第七屆立法會選舉?再說,反對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等於反對「一國兩制」及不擁護基本法,今後有什麼資格入閘參選?其實,在政治版圖上,激進派與溫和派之間並非戰友,而是對手,甚至你死我活。激進派孜孜以求的是趕絕溫和派,從早前的非法「初選」勝出名單,已可見一斑。「一國兩制」之下,反對派有其政治空間,但前提是尊重並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做「忠誠的反對派」。特別是國安法已經落實,立法會政治生態必然出現重大改變,反對派若不能順應時勢,知所進退,那就是與民為敵,也是跟自己過不去,何必呢!

《文匯報》

發揮港法律服務優勢 建設好國際一流灣區

本港與內地的法律制度存在差異,大灣區法律市場進一步開放,合作之初難免有一個磨合期。特區政府尤其需要做好服務跟進,重視與本地業界和內地業界、有關部門的雙向溝通,搭建促進兩地業界合作的橋樑,增進兩地律師互相了解,推動粵港澳三地法律行業的規則對接。允許港澳律師到大灣區執業,本身就是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去年修訂的CEPA協議的既定目標。新政策促進大灣區建設,有助國家經貿走向國際。除了法律服務,本港的會計、測量等專業服務,同樣具備獨特優勢,特區政府應進一步與內地商討,爭取更多專業服務在大灣區開放市場中先行先試,讓區內生產資源要素和專業服務優勢互補、有效流動,分享更多共同發展的紅利。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南華早報》

Lessons in flexibility required at schools

No one can say for sure how long the latest period of online learning will continue. While it provides a way out for schools during closures, not all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comfortable with such a platform. Some have complained that limited interaction makes learning not as effective as in a traditional school environment. The challenges for Form One and Form Six students are even greater, with the former needing to physically adapt to a new stage of learning, while the latter have to prepare for make-or-break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s. That they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when it comes to face-to-face teaching in stages is only right. There should also be adjustments to examinations and school-based assessments if online teaching prevails. Flexibility is the 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