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7.23

《蘋果日報》

元朗「七.二一」事件周年檄
問題的嚴重性不在於黑社會的暴力,而在於黑白兩道在事件前後不可告人的默契,互相恭維拍膊頭,整個體制在事件過程中暴露出若隱若現的腐敗氣息。從那一刻開始,香港政府的公信力喪失殆盡,政府與黑社會在同一戰壕,以人民為敵,而且不以為恥。
共產黨說「黑社會也有好人」,不知元朗冇警時分中的黑社會,算不算好人呢?他們好在哪裏?他們對這個社會,有甚麼建設性、作過甚麼人所未及的貢獻,值得香港人送他們一面錦旗,對他們說聲多謝嗎?

《東方日報》

抗疫慢十拍 失控乃人禍
事實擺在眼前,港府在整場抗疫戰的表現令人慘不忍睹,不僅後知後覺,連補漏都猶豫不決。當武漢為了遏止病毒擴散而史無前例封城;當深圳、澳門的確診病例遠不如香港多,亦一早要求包括港人在內的高危地區入境者必須出示檢測陰性證明,將香港視同疫埠,唯獨只有港府廢官依舊自我感覺良好,繼續對高危人士來者不拒。繼數日前公布從七個高危地區入境本港者須持檢測陰性證明,且一星期後才實施後,當局昨日再宣布類似措施。舉凡登機當日或之前十四日內曾到訪美國及哈薩克人士,到港前需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卻又延至月尾才生效,讓有關人士仍有多日空窗期來港播毒,添煩添亂。

《明報》

美國「封館」敵意滿滿 中美關係脆弱凶險
疫下特朗普選情嚴峻,操作「中國牌」已成為他主要爭勝手段。特朗普本已行事難測,為了扭轉選情,不排除他會採取更冒進行動。與此同時,華府鷹派視中國崛起為大患,不斷向華施壓,試探北京底線,凡此種種,皆增添了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最近美國兩艘航母在南海軍演,美國眾議院外委會共和黨首席議員麥考爾等政客,更高調表示華府應承認「台灣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合法性」,作為「對中國最嚴厲的懲罰」,有關主張形同玩火,絕對有可能觸發戰爭。現在中美最需要是加強對話管控分歧,降低誤判風險。美國防長埃斯珀表示有意今年內訪華,對於兩國溝通對話理應是好事,可是以當下中美形勢,加上「封館」風波,實在令人懷疑成事的可能性。

《信報》

百業不振獨旺金融 助民紓困責無旁貸
透過有形之手救經濟保就業,已成為世界各地決策者當前的共識,惟香港情況特殊,既是中美惡鬥的磨心,自身經濟難保,卻又可從美國加強打壓中資企業中得益,冰火兩重奏。有阿里巴巴「巨型金蛋」之稱的螞蟻集團華麗登場,日前宣布啟動A+H股上市,有望成為史上集資額最高的IPO。恒指服務公司順應新經濟大潮,下周一推出「港版納指」,追蹤三十隻市值最大的在港掛牌科技股。

《經濟日報》

美咄咄逼人 京兩手準備激活內循環
面對美國不斷政治抹黑詆毁、威脅經濟脫鈎、安全圍堵,中方須做好兩手準備,一方面設法阻止脫鈎,以維護在國際舞台上,美國從中作梗,破壞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的關係。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坦言,現時中美連對話都沒有是很不正常,中方應設法啟動對話渠道,管控分歧,盡最大努力阻止雙邊關係在錯誤方向愈滑愈遠。中國方面亦已採取行動,如5月大手增持109億美元美債,一改之前三個月減持做法;最近更大手購買美農產品,藉給予一些甜頭來拉住美國,避免爆發新冷戰。

《大公報》

推進大灣區創新合作布局未來
香港成就東方之珠的奇跡,在於香港人的打拚精神,以及善於抓住機遇。過去,香港乘內地改革開放之東風,貢獻國家的同時也发展壯大了自己。現在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變局,中國崛起是變局的核心,希望搭中國經濟发展快車的經濟體不計其數。在全球疫情不斷惡化之下,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火車頭的地位更加凸顯,香港近水樓台,自然可以優先受益。

《文匯報》

突破制度藩籬 尋求內地支援本港抗疫
儘管本港和內地的醫療制度、醫護專業資格認證不同,但是防疫是當前頭等大事,制度差異不應成為本港防疫不可跨越的障礙,不能因為一條邊境線令本港和深圳的疫情處置判若雲泥。本港距離深圳近在咫尺,從新界到深圳市區的車程在一小時之內,為拯救市民、控制疫情的大局想,也為避免本港公共醫療體系崩潰、疫情失控,政府和社會各界都應以非常時期、非常辦法的態度,主動積極做好抗疫合作。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南華早報》

Our greatest enemies at this time are panic and complacency
Systemic distress signals have been flashing. Authorities admit data-entry errors by overworked laboratory workers had resulted in a woman returning a false positive for the virus while another already under treatment tested negative. This blunder is the result of lax preparedness for a third wave of inf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