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7.06

《蘋果日報》

背信棄諾 香港淪喪
北京當局在《中英聯合聲明》及《基本法》對港人、國際社會許下很多承諾,可過去二十多年卻把它們一個又一個棄如敝屣,特首、立法會雙普選早已丟到九霄雲外,高度自治只剩下頹垣。現在,北京又硬生生把國安法植入香港,令法治、市民基本權利與自由迹近崩堤,令「我哋真係好撚鍾意嘅香港」快速消亡。這是為甚麼!

《東方日報》

運署前倨後跪 拖慢分段收費
政府縱容公共交通工具收費加快減慢,每每就連好事也弄糟,官僚離地,政策往往站在市民對立面,與民為敵。港府闖下的爛攤子令到市民受罪,連一向忍手的中央也忍不住出手,果斷為特區動手切除國安大患。可惜特區最大瘡瘍便是無能政府,蹉跎歲月廿三載,把劃時代的一國兩制糟蹋,尸位素餐,若未能及時反省覺悟,特區實在有迫切需要來一次徹底大手術,革除官場腫瘤,寧願有一時之陣痛,也不能把百年基業葬送在廢官手上。

《明報》

徹查高考冒名入學 捍衛公平收復人心
教育部今年強調,將加大對違規招生的監督力度,對弄虛作假、考試舞弊、騙取加分資格或企圖冒名頂替的新生,堅決取消其入學資格並嚴肅處理。但這還不夠,教育部門和高校還應主動清查以往的冒名頂替者,並公布處理結果。由於操作冒名頂替涉及環節眾多,因此,政府各部門必須把清查出的每宗冒名頂替個案詳情向社會公布,包括有哪些部門和人員參與、如何處罰這些人員,不能只是公布一個籠統數據就了事。惟其如此,才能顯示糾正錯誤、治理腐敗、維護社會公平的決心。

《信報》

新德里持續反華 印度洋風雲驟變

另有一點必須注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早於二○○七年提出由美國、日本、澳洲和印度組成「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 QUAD),但因為印度採取不結盟政策,此事無法落實。及至上月初,印度和澳洲舉行視像峰會後簽署九份合作文件,包括兩份雙邊軍事協定,範疇涉及後勤、國防教育和印太海事議題。阿德萊德大學亞洲研究系客座教授賈恩(Purnendra Jain)認為,印度和澳洲最初對於跟美國和日本組成「印太四角」(QUAD)抱持遲疑態度,如今已更為投入,印度考慮的是反擊中國在區內的影響。簡言之,「印太戰略」悄然成形。

《經濟日報》

港國安法亮劍 搗亂勢力須知進退
為了讓市民、市場及國際社會釋疑,港府當前急務,要盡快對國安法的細節解說清楚,例如賦予警方入屋搜證的新權力,是在甚麼情況下行使?法庭如何審案?港區公安法因應本港嚴峻形勢,在未有按香港習慣公開諮詢做法下,已公布具體文本,警方亦隨即引用執法,但大家仍對很多的內容及理念不清楚,市民有種種疑慮,實屬難免。

《大公報》

維護國家安全是特區政府的憲制責任
意即,香港國安法主要針對的是極少數危害破壞國家安全,破壞香港社會秩序的「港獨」分子、暴亂分子,香港國安法嚴格意義上講,與普羅大眾並無直接關係,一般普通市民只要謹記維護國家安全,遵紀守法,其實與香港國安法並不會發生直接關係,香港市民所享有的各種權利與自由絲毫不受影響,市民所擁有的各項權利與自由只能會通過香港國安法得到進一步加強強化。香港700萬市民將會在一個更為安全和諧穩定繁榮的社會環境中安居樂業。

《文匯報》

復甦預期嚴重延後 政府要做好最壞打算
「港獨」、煽暴出版物長期存在,不合理不合法,只是因為過往有關法律和執行機制不健全所致, 專責部門執法不嚴,不敢理直氣壯制止「港獨」、煽暴的書籍、雜誌和教材。基本法早已列明「港獨」違法,《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亦規定,發表自由的權利不是絕對,為保障國家安全,可立法限制有關自由,對危害國家安全、煽動仇恨敵視的言論,可依法禁止並治罪。「港獨」和販毒吸毒、納粹主義、種族歧視、恐怖主義一樣,都是不容討論的社會禁忌,都不屬於受法律保障的言論自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南華早報》

Rebranding Hong Kong will be a hard sell
Chief Executive Carrie Lam Cheng Yuet-ngor expressed confidence in a strong rebound following the enactment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law. This is easier said than done, as evidenced in the turbulence over the past year. If selling the new law to locals is already difficult, it will be even more so to overseas audiences. That is why there is so much scepticism even before the global rebranding is launched. Some critics even say it is mission impossible. Whichever the company, it will take more than advertising to swing perceptions and opinions. The world needs to be able to see that the city is flourishing rather than declining. Until then, it will be a hard s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