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6.24

《蘋果日報》

強權統治者休想安枕無憂
中共統治的看家本領除了擘大眼、講大話,則是大石砸死蟹,暴力鎮壓。香港資訊自由流通,香港人知多識廣,中共講大話的伎倆老早失靈。欺騙不成,老羞成怒,只好使出鐵腕。然而一個半世紀以來自由開放的香港贏得遍天下的朋友,看到中共向香港投砸大石,世人寄予同情、發出怒吼。大石確能砸死蟹。強權鎮壓下自由不再的香港將喪失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毀掉香港,習近平做硬朱鎔基口中的民族罪人。中國夢云乎哉?

《東方日報》

健康碼姍姍來遲 新確診沒完沒了
專家指南亞地區疫情惡化,但不少國家檢疫鬆散,甚至解除防疫措施,滯留各地港人陸續回流,導致大量輸入個案湧現。如果當場檢測發現還好,可是這隻病毒十分狡猾,潛伏期長而且呈現假陰性,即使過了十四日檢疫期,仍然有機會散播。早前梨木樹邨及瀝源邨個案未找出源頭,很有可能是輸入的隱形傳播鏈。故此暫時不應派出包機接港人回流。據報未來兩三個月將有萬名外傭來港,政府亦有需要考慮叫停,以免後患無窮。

《明報》

全球定位不求人 北斗結網揭新章
中國高科技發展迅速,個別領域諸如5G技術等猶勝美國,中國衛星定位導航能力追上美國,北斗系統覆蓋全球,意味日後其他國家在定位導航服務方面「有得揀」,華府視北斗為中國挑戰美國領導地位的一着,並不叫人意外。經過多年發展,北斗民用定位服務,在內地已相當普及,資料顯示,去年中國七成以上手機都可使用北斗定位服務,除了國產手機,三星等外地品牌亦有兼容北斗服務的機款。與此同時,北京亦銳意向一帶一路國家推廣北斗民用定位服務。去年美國國會一份研究報告便關注,中方以「太空絲路」之名,向其他國家推銷北斗及代射衛星等太空服務,逐步蠶食美國的影響力。

《經濟日報》

科網股派對狂歡 散戶要懂得退場
科網股當炒,估值不便宜,但穩陣投資者傾向買入有穩定盈收增長的股份,如Apple、微軟和騰訊;亦有的願買入風險較高的股份,如Netflix、Amazon和Tesla等,令科網股變得愈來愈擁擠。一旦市場傳出負面消息,猶如發生火警,投資者爭相走避而隨時出現人踩人事件,令股價面臨大起大落風險。
惟儲局明言在2022年前不會加息,由於市場資金氾濫,追逐資產升值的心態不變,科網股價跌完可急速回升,相信股海逐利的音樂椅派對仍未完。投資者高追科網股要做好股價大幅波動的心理準備,股壇新手更不要借孖展或涉足衍生工具,賺錢和輸錢都會因高槓桿而被放大,未雨綢繆,更須做好風險管理,切忌作出超負擔能力的投資,而影響正常的生活。

《信報》

民生鮮有受惠 政府難獲信任
林鄭月娥上台以來,不斷強調重視民生,奈何普遍市民鮮有受惠之感,偏偏這一年確是動盪不安,市民對於政府的信任程度每況愈下。香港民意研究計劃最新調查顯示,林鄭評分儘管微升一點二分至二十九分,但反對她出任特首的比率仍有百分之七十。此外,市民對現時經濟、民生及政治狀況的滿意程度,比率分別是百分之十二、百分之十二及百分之三。換言之,林鄭若想憑民生事項提振民望,尚欠一番坐言起行的努力和表現。

《大公報》

高規格聽取民意 全方位吸納建議
正如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所指出,立法將體現“一國兩制”方針,既考慮維護國家安全的實際需要與剛性需求,又考慮兩種制度的差異和香港的實際情況;既考慮與國家憲法、基本法相一致,又考慮與香港現有法律體系的兼容與互補;既考慮國家法律制度的特點,又考慮普通法的傳統與習慣。所以說,國安立法將確保香港人依法享有的各種權利及自由不會受損,確保外國人在香港的合法權益及外國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對於絕大多數香港人而言,必將保障他們在更安全、更穩定、更和諧社會環境下生活、工作。國安立法,利國利民,理應盡快在港落地生效。

《文匯報》

權責分明不留死角虛位 保證國安法有效實施
中央設立駐港國家安全公署,在特定情形下行使管轄權,既是中央全面管治權的重要體現,更是香港維護國家安全的現實和迫切需要。修例風波的事實顯示,黑暴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的罪案層出不窮,外部勢力把香港當作顛覆國家和特區政府的基地,香港的「港獨」和極端政治勢力勾連外部勢力危害國家安全。分析認為,所謂「特定情形」,就是指未來香港還可能出現嚴重癱瘓特區運作、危害國安的行為和活動,或者是牽涉到國際事務、外交層面,在這些香港「管不了」「管不好」的「特定情形」下,中央當然就要出手,履行自己維護國家安全的最終責任。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南華早報》

Fine line divides what is or is not acceptable
Australians and New Zealanders are again talking about their colonial past that erased the ownership and knowledge of indigenous people and stamped British culture on the landscape.
African nations have shaken off their European imperial shackles, but that often harsh era lives on in the names of landmarks, streets and health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just as in Hong Kong, Macau and Singap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