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5.18

《蘋果日報》

港賊們比武肺更歹毒
不過,最可怕的港賊還得數林鄭月娥。逆權運動由她一手引爆,暴警濫權、濫暴由她包庇鼓勵,香港過去一年的亂象她這個特首是禍首。負責調查警隊表現及紀律的監警會本該是突破困局的重要一環,可在林鄭的操弄下,監警會提交的是一個為警暴塗脂抹粉的報告,是一個隱瞞真相淡化政府及警隊責任的報告,把解開社會困局的門牢牢關上。不僅如此,林鄭回應的時候還矢言誓不會獨立調查警暴,並會借助警隊暴力及專權機器重建社會秩序及穩定。換言之,擺在香港市民及年輕人面前的不是對話,而是鎮壓,是抓捕,即使令社會動盪持續林鄭也在所不惜。像林鄭這樣的港賊怎不比武肺更歹毒!

《東方日報》

盛極而衰無力挽 海洋公園何必留
這樣說絕非無的放矢。海洋公園位處南區,環山面海,風景絕佳,佔地達七十八點五公頃,簡直是絕無僅有的市區靚地。若用於興建豪宅,即使扣除預留土地作配套設施,可供發展的面積不足一半,但只要將四成面積興建住宅,以平均三倍地積比率,以及每方呎樓面地價約一點七萬至一點八萬元計算,地皮價值已超過一千八百億元。倘港府配合樓市「撤辣」拆牆鬆綁,香港經濟肯定大有起色。這對於「莫財」的港府來說可謂及時雨,既可大幅增加庫房收入,又可大幅增加房屋供應,更可連同黃竹坑、香港仔、田灣等地區一併重新規劃發展,改頭換面煥然一新,何樂而不為?

《明報》

第二波疫情不能輕視 嚴肅處置防疫必殺技
然而,以4000多條性命換回來的處置經驗和應對措施,加上政府嚴肅認真的處置態度,對待疫情也不能掉以輕心。鍾南山醫生昨天還發出警告,中國仍然面臨第二波疫情的挑戰,因為大部分中國人仍然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他們沒有獲得足夠的免疫。這個警告,不是危言聳聽,因為中國除了面對零星的本地感染外,還有其他的潛在威脅。
境外傳入個案始終是一個影響因素,目前累計1700多個病例,仍有44名患者在醫院接受治療。雖然全球各國已經主動或被動地封關謝客,但中國在海外工作、留學和定居的人數有數百萬,他們散居幾乎全球每一個角落,一旦疫情在他們居住的國家爆發,首選是回國避疫,目前還有很多人困居在疫情嚴重的國家,只是因為沒有機位或者機票昂貴而沒有來得及回國,境外輸入個案相信還會陸續有來。

《經濟日報》

世衞淪政治角力場 抗疫靠自己
環球迄今已有逾470萬人確診新冠肺炎、超過30萬人送命,俄羅斯和巴西成為環球新風眼,較早前疫情稍緩的內地和香港也出現源頭未明的社區感染,一切乍暖還寒。
內地抗疫旗手鍾南山警告,國內大部分民眾仍對新冠病毒缺乏免疫力,爆發第二波疫情的危機愈來愈大,疫苗料要1年半才投入使用,絕不應驕傲自滿。
國際傳染病學權威袁國勇亦再提醒,港人今後一年或要每天戴口罩防疫,一旦懈怠,即有可能爆出第二波。

《信報》

透徹了解病毒源頭 有助化解全球災難
若說一月二十三日是隱瞞與不隱瞞的分水嶺,那麼北京大可振振有詞向國際社會明言,疫發初期縱使處理失當,但整體觀之卻是瑕不掩瑜,畢竟在這天之後中國已經果斷地採取封城措施,設法把病毒傳播鏈切斷,此乃負責任大國之應有表現。
鍾南山的說法很大程度上能夠成為北京的下台階,為爆疫初期的失誤「止蝕」,既然瑕不掩瑜,而一月二十三日起所有數據都正確,那麼根本無所忌諱,倒不如光明磊落容許世衞派遣專家前往武漢展開獨立調查。如果北京同意獨立調查,世界衞生大會所構成的壓力自可卸減不少。說到底,透徹了解病毒源頭可望還中國清白,也有助化解全球災難。

《大公報》

面對重重困難的考生,加油!  
本屆考生的確非常不容易,但必須看到,錯不在你們,你們也已用自己的最大努力,克服了種種挑戰,在考場中戰勝了一切困難。社會與教育環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非個人所能左右;歷史考券題目面臨評分規則變動,固然會對分數有所影響,但相信在公眾的強力監督之下,最終的評分,必定會是在高度的公平與公正之下進行,絕不可能出現只對某些人有利、對某些人不利的情況,毋須對此太過擔憂。

《文匯報》

「起底」恐嚇正義力量 必須堅定執法制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本港教育的撥亂反正亦非短期可完成,可以預見,任何明辨是非、撥亂反正的行動,都將引致激進攬炒派和「黃色洗腦圈」勢力的各種反撲行動,各種各樣的威嚇、抹黑、小圈子排斥等,將陸續有來。但是非黑白不能顛倒,教育百年大計不容「黃師」「黃教協」肆意破壞,為香港的未來負責,社會各界要大力支持政府及教育局忠誠守責、伸張正義,確保學子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要讓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等敢於履行職責撥亂反正的人士,感受到良知和正義的溫暖鼓勵。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Protectionism in the wake of pandemic will hinder recovery
Covid-19, however, has sparked a bigger trend. European policymakers are mindful of the experience of Chinese companies buying up high-profile assets in countries hit by the European debt crisis. Cashed-starved industries from airlines and hoteliers to soccer leagues are seeking funding aid. Protectionists have scented the opportunity for a resurgence of measures that hinder growth.
That said, the old form of globalisation already faced pushback because it is identified with rising poverty and perceived foreign threats. Massive, debt-driven economic easing aimed at cushioning the crash and sparking recovery will exacerbate the former, by fuelling financial bubbles and asset inflation and making the rich richer and the poor even poo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