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3.31

《蘋果日報》

合作抗疫會否再變成綏靖中共?
不過,中共抗疫外交正出現退貨潮,中國出口的病毒檢測試劑、口罩、呼吸機,在西班牙硂捷克硂荷蘭、菲律賓硂土耳其硂馬來西亞等多國被踢爆質量問題。雖然中國向英國派出了一支15人的醫療隊,但英國仍對中國誤導疫情、實際染疫死亡人數比公佈的多15至40倍表示憤怒。法國醫學界也表示,因信錯中國有問題的數據而誤導民眾、防疫鬆懈。由此觀之,西方國家未來對中共是綏靖還是清算,應該不用悲觀,但要警惕的是,在中共的利誘或分化之下,美歐會否重蹈覆轍?從WTO,到5G,再到Chinese Virus,美歐被中共耍了多少回?

《東方日報》

疫情愈演愈烈 基層自生自滅
劏房悲歌反映香港貧富懸殊,樓價遙不可及,貧窮情況惡化,根據去年底最新數字,本港去年貧窮人口突破一百四十萬,是近十年新高,平均每五個香港人就有一個窮人。想知這個城市有多窮,望望劏房戶,看看所謂快餐店難民,最近因為疫潮連留宿地方也失去,染疫恐怕死在街頭。
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有錢人可以移民,住在半山亦可以呼吸新鮮空氣,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坐房車住大宅,可以廿多日不戴口罩,高官們離地日久,與社會脫節,當然不會留意劏房戶連出街也不敢,留在家中又隨時染疫。疫潮下基層的苦況有誰憐?惟嘆一句官門酒肉臭,路有疫死骨!

《明報》

社區大爆發風險日增 建臨時醫院收治病人
確診者不能即時送院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等於遺留「病毒炸彈」在社區。當局不能假設確診者一定會自律寸步不離居所,也不能假設密切接觸者沒有沾染病毒、不會在社區散播病毒。劏房環境擠迫,一人中招,可能令鄰近住戶紛紛感染。武漢到意大利的爆疫經驗顯示,未有及早收治病人,可能是社區大爆發先兆,等候一天半才送院,完全不能接受,政府需要拿出穩妥有效法子處理,居於劏房的確診者應優先送院,以免更多同住者成為密切接觸者,需要接受檢疫。

《經濟日報》

防疫系統受重壓 全民合力緊急迎戰
現時本港學校停課,體育館停開,若醫院隔離病床持續不足,是否可參考南韓做法,成立臨時醫院,專門治療疫情較輕人士,讓醫院專注處理重症者。前醫管局工程師源柏樑則倡議過將貨櫃屋改裝成隔離病房,分流病人,但須在醫院附近覓空地,以免分散醫護人手。港府亦可考慮徵用私家醫院,將公院內的普通病人和長期病患者分流到私院診治,緩解公院的醫護壓力,既可集中人力物力抗疫,亦可避免公共醫療系統被拖垮。
港府同時亦務必要嚴懲違反檢疫令人士,因他們剛從高風險地區回港,可能是潛在帶菌者,貪一時玩樂或口舌之快而擅自外出,隨時將病毒傳染開去。法庭昨天分別將3名違規人士判囚10天至3個月,港府應繼續加強執法,對被逮個正着的違規人士嚴懲不貸,這樣才能對罔顧他人健康安全、影響醫療系統的自私自利人士,起殺雞儆猴作用。

《信報》

「形象工程」還是「洗白工程」
中國正在頻密展開「大外宣」改善形象,企圖擺脫疫情所帶來的不良標籤,可惜效果不理想,甚至由於「美軍播毒論」而弄巧反拙,招致更多猜忌。中國形象一時三刻難以洗白,病毒源頭和隱瞞疫情之類的指控恐怕糾纏不清,最適當的改善形象之道莫過於亡羊補牢,切切實實為外國提供抗疫援助,譬如嚴格監管向外提供的醫療產品質量。
席捲全球的瘟疫大流行不知何日方休,中國抗疫洗白工程還須加倍努力,準備未來幾年長期奮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接受CNN訪問時表示,該國旅遊業和航空業瀕臨死亡,全球供應鏈也受影響。他認為,疫情將於世界巡迴之後才會完結,需要數年時間。

《大公報》

建立方艙醫院已刻不容緩
抗疫的不二法門,就是作最壞打算,做最好準備。早前內地創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時,專家及傳媒已呼籲特區政府效法;後來內地建方艙醫院,輿論亦促請特區政府考慮。可惜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呼籲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除了中資企業在鯉魚門建立的香港版「火神山醫院」、提供三百多個隔離單位外,並無其他建樹,造成今日病床難求的局面。

《文匯報》

高層統籌多管齊下 立即行動增加病床
既然政府已經考慮增設病床病房分流病人的方案,如今形勢越來越不容樂觀,政府是時候果斷行動,不能浪費分秒時間,若等到如歐美一樣惡劣環境才作為,則悔之已晚。特區政府必須打破一切常規,在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增加醫療防疫設施,保障市民安全健康,急民所急,造福市民,實在不應瞻前顧後,考慮再三,唯有坐言起行,作出前瞻性部署,才是對市民、對香港有承擔、肯負責。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rus risk still too great to reopen schools
Given the prolonged upending of a home-school regime, and that infected children mostly suffer mild symptoms, and other infected countries have not been so quick to close schools, anyone may be forgiven for questioning the need to virtually rule out a scheduled return to classrooms more than a month ahead. But with Hong Kong having escaped the worst of the pandemic, the fact infected children might slip under the radar and infect others, and that there is evidence they may continue hosting the virus longer than infected adults, mean it is not a risk to be taken light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