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3.23

《蘋果日報》

武肺橫掃全球 中共乘勢反攻
事實上搞混疫情訊息的不僅是中國外交部官員,還有官媒及不少中共用錢扶植的網媒、網軍,他們鋪天蓋地的說病毒源頭未必是武漢或中國,然後吹噓中國抗疫策略及做法如何成功,可以讓其他受疫情影響的國家借鑑。他們又大力圍剿敢於繼續把疫潮矛頭指向中國的人(港大袁國勇教授被迫撤回文章就是典型例子)。知道中共慣技的人自然不易上中共喉舌、打手的當,但部份國家及地區民眾不大認識中共專權體制的本質,令紅媒的輿論攻勢發揮一定作用,成功沖淡中共是疫情元凶的負面形象。
輿論戰以外,外交戰線上中共官員們更是活躍。由於疫情嚴峻他們不能「出訪」,但透過視像會議、電話會議,中共高層從習近平到外長王毅都不斷出招。上周五王毅就跟日、韓外長開三方會議商討聯手抗疫,又發出共同支持日本辦好奧運的聲明。此外,中共大力加強跟意大利、東南亞多國聯繫,通報內地抗疫有成及承諾支持,擺出一副主動與全球合作共同抗疫的姿態。

《東方日報》

疫情倒灌瀕淪陷 廢官人禍甚天災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負責把守最後一關的醫管局一樣亂象叢生。港府日前在亞洲國際博覽館及北大嶼山醫院設立臨時檢測中心,為有上呼吸道感染徵狀的入境人士進行病毒測試,惟中心營運僅一日,即爆出調亂四個檢測樣本的醜聞,造成兩名患者在社區播毒十二小時,另外兩名遭誤診的市民則無辜被隔離,隨時無病變有病,嚇個半死。醫管局事後僅致歉了事,何曾有認真吸取教訓?這些年,公院大小醫療事故不斷,枉死病人不在少數,卻從來沒有一人問責受罰,醫管局一句廉價的道歉同「家屬謝禮」一般難聽,根本沒有意義。

《經濟日報》

回港留學生心連心 抗疫上人生寶貴課
但在檢疫中心不足下,要有效防疫,關鍵還是人,檢疫人士必須主動及自律。部分回港的學生接受媒體訪問時,都表示會自律留家14天。他們都接受高深教育,而且在歐美親身體驗到當地人防疫意識差,才會引爆今次疫情大流行,更明白到在疫下,為己為人更須戴口罩和強制隔離,以免回港避疫,反變成讓港淪陷。因此同學們彼此間應互相扶持鼓勵,不是將焦點放在找漏洞、批評不足,或者炫耀自己如何違反檢疫令出外玩耍等等,而是應更加自覺地,負好應負的責任,確保做好14日隔離防疫。

《信報》

抗炎須從嚴 短痛避長痛
若說,每天平均六百多名非港人入境是小數目,所以沒有封關的需要,那麼我們可以反問,既然是小數目,為什麼不索性全面封關?抗疫防炎的原則,宜從嚴,忌從寬,防漏網,眼下全球面對的是傳染力驚人的瘟疫,各國政府皆愈來愈謹慎,國際慣例是禁止非本土人士入境,新加坡和台灣則連旅客過境轉機亦不准。
抗炎須從嚴的原則,當然也適用於病毒測試和隔離安排。醫院管理局日前承認,四名入境人士的病毒測試樣本可能在化驗過程中對調,誤令兩名確診患者獲准回家,變相任由他們「播毒」。政府要求入境人士接受十四天隔離檢疫,向他們派發電子監測手帶作追蹤之用,然而,政府於新入境措施實行首天,在機場派發了六千條手帶,啟動量竟然不足一半,戴着電子監測手帶的人士不時被發現四處遊走。

《大公報》

香港勿成全國抗疫最大漏洞
從“內防”而言,應全力做好兩方面:一是關閉人群聚集場所。包括像英美及歐洲各國,要麼動用《緊急法》,要麼頒布《緊急狀態令》,強行關閉酒吧、食肆等地,有的甚至實行宵禁,但香港依然是“夜夜笙歌”,蘭桂坊更幾成病毒傳播基地。必要時特首完全可以考慮動用《緊急法》,推出更嚴厲措施以防止社區爆發。二是推出港版“薪金補貼制”,對受影響的企業給予一定額度與期限的資助,一方面鼓勵私人企業暫停營業,另一方面避免出現大裁員。雖然香港情況相對特殊,不能直接和英國相比,而計劃可能涉資近千億元,但非常時期也只能用非常手段。

《文匯報》

政府應馬上管控高危社交和非必須商業活動
政府雖然多番表示定點檢疫的場所緊張,但這絕非放鬆檢疫標準的理由。及時防控疫情關乎全港市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必須急事急辦、特事特辦,決不允許以「將貨就價」的態度來做事。專家學者早就向政府提出很多有預見性的建議,包括在迪士尼樂園毗鄰空地興建檢疫設施等,但時至今日,幾乎所有建議仍在研究、計劃階段。這種效率,讓廣大市民失望,如果出現大規模社區感染,更難向市民交代。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Employ technology to bring an end to crisis
Researchers are working on vaccines in a number of countries, but the efforts are largely isolated, so cooperation through joint work or sharing information are paramount to creating, producing and manufacturing safe drugs as quickly as possible. Improved testing kits have been made and virologists are trying to find the source of Covid-19 and how humans came to be infect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have also had an important role,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use of drones to trace the movement of infected people, track them and determine who they may have come into contact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