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3.10

《蘋果日報》

中共會有更多的人自掘墳墓
中共一黨專政靠的是暴力治國和謊言治國,而官員每次泯滅人性的表現、每次謊言的揭穿,無異於一次又一次為專制政權和獨裁者挖坑掘墓。王忠林公然要武漢人感恩總書記、感恩共產黨,那是要因武漢肺炎而冤死的2,300多個武漢人的亡魂向他們索命嗎?從另一個角度看,從官場到民間,中共政權既然不缺產生感恩書記的條件,也會產生越來越多自掘墳墓的人。

《東方日報》

再問律政司 效忠為誰人
律政司的所作所為,與其說是為香港服務,效忠中央和港府,不如說是為黎智英服務,效忠反中亂港和外部勢力。人們眼睛是雪亮的,律政司一日不解釋何謂「證據不足」,一日不重新檢視黑金案,繼續包庇包括黎智英在內的三十九名佔中搞手,不將亂港黑手依法落鑊,別說香港無日安寧,律政司要挽回市民信任更是無從談起。鄭若驊所謂的檢控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只會淪為貽笑天下的最爛笑話。

《明報》

石油戰爭掀環球股災 普京「趁美病索其命」
全球疫情肆虐,原油需求大減,產油大國產量不減反增,只會加劇供過於求、油價大跌,卻無助刺激經濟活動和生產。就像貿易戰一樣,石油減價戰的贏家,不一定是最強的一方,而是看誰最能忍痛。論產油成本,沙特比美俄低很多,可是論經濟和財政收入對石油的依賴度,沙特也遠高於美俄。沙特政府要收支平衡,油價要高達每桶83美元,俄國政府則是42美元,美國產油商也要有40美元水平,才能避免做蝕本生意。油價長遠低於30美元,所有產油方都是輸家,不過沙特俄國產油業背後有政府強大支持,相比之下,美國產油業在減價戰下的處境便凶險得多,面臨很大減產壓力。

《經濟日報》

油價戰開打 環球股災響警號
石油減價大戰號角吹響,市場估計油價可能跌至每桶20美元,令人擔心事件正朝新一輪金融危機方向走,最終會否因美油企資金鏈斷裂而引發交易對手風險?
事件發展有兩個情境。樂觀情境是:這是政治事件,可以很快解決。若俄羅斯或沙特承受不起減價戰所帶來的經濟衝擊,願重返談判桌,雙方仍有可能達成協議。其間可能有油企違約倒閉,只要不涉及像雷曼般的大型金融機構,影響仍屬可控,引發系統性風險機會不大。

《信報》

疫情偏逢油價暴瀉 全球經濟凶多吉少
沙地減產石油無異「自殘」,想迫使俄羅斯重回談判桌好好瓜分利益(可是俄沙互懷鬼胎,俄羅斯誓不甘讓美國的頁岩油價格抬頭);亦不排除基於肺炎疫情逐漸損及實體經濟,石油需求必然顯著下降。以意大利為例,總理孔特推出封城措施,商業及金融重鎮米蘭和旅遊熱點威尼斯限制出入,力度之大相當於中國的武漢封城。目前的疫情重災區尚有日本、南韓和伊朗等,石油市場萎縮實乃無可避免的趨勢。弔詭的卻是,OPEC+談判破裂形同聯盟瓦解,原是最大既得利益者的沙地與俄羅斯反其道而行,增加產量之後石油市場肯定供過於求,形成供應過剩與需求減少同時存在。牽一髮而動全身,油價自由落體式下墜造成股災,若然疫情惡化,今年經濟的確凶多吉少。

《大公報》

“完美風暴”已殺到 “煽暴攬炒”猶未停
首先,石油收入大縮水,包括沙特等中東海灣國家財政與經濟危機隨時急速惡化。海灣國家不單止要進一步在全球拋售風險資產,還不排除透過貨幣貶值,即與美元脫鈎,以紓解經濟下行壓力,屆時環球市場將更加兇險,隨之也會波及香港股匯市場。

其次,美國有可能成為這次石油價格戰的大輸家。過去數年大舉開發頁巖油氣,美國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最大石油出產國,但頁巖油開發成本高達四、五十美元。若然油價一如華爾街大行預測急降至二十美元,美國能源企業將現大規模債務違約與破產倒閉,繼而拖累銀行業壞帳急升,看來美股調整有余未盡。

《文匯報》

極端思潮氾濫必然催生本土恐怖主義
更可惡的是,在新冠肺炎襲港、全港最需要集中精力抗疫救人之際,本土恐怖暴力把抗疫當作要脅政府的武器,在多個地方放置炸彈,脅迫政府「全面封關」。很明顯,這絕對不是保障市民安全健康的科學防疫,而是旨在切斷與內地聯繫的政治宣示,借防疫煽動分離主義,妨礙兩地守望相助共同抗疫。在任何法治文明社會,以暴力手段達成特定目的,不為社會接受,再「崇高」的說辭也不能成為替暴力開脫罪責的借口。香港的本土恐怖主義勢力,竟然連防疫也不放過,更證明他們毫無人性,是全社會和所有市民的公敵。廣大市民必須看清本土恐怖主義的本質和危害,徹底與極端暴力行為「割席」,堅決支持政府和警方運用強有力的法律手段止暴制亂,把本土恐怖主義消滅於萌芽狀態。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n Olympic-sized dilemma for Tokyo
The organisers have a window of two to three months to decide whether to go ahead. Postponement or relocation are not practical options in organisational terms. The welfare of all concerned is paramount, otherwise the organisers risk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or athletes staying home. They must pray for the likelihood that Covid-19 is brought under control by May. Tokyo is swelling with pride and anticipation at being one of the very few cities to host the Summer Olympics twice. But it may be better to wake from the dream sooner or later than to leave anything to ch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