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12.3

《蘋果日報》

街頭烽煙再起 林鄭罪無可赦
就算林鄭無意藉區選結果的強大民意,攜手急於挽回敗局的親共陣營,直接回應民意,宣佈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即便以中共的新要求,林鄭也有責任向北京如實報告區選所代表的主流民意,有責任勒令警隊不再以偏離遊行路線的謊言剝奪市民和平遊行權利、不再以數百名暴徒投擲煙霧餅的謊言作為施暴的藉口。但她竟然繼續玩忽職守,扭曲民意,助長警隊一次又一次用謊言掩蓋濫暴濫捕、升級暴力。

《東方日報》

坐食終致山崩 敗家自招財困
政府無能,理財不善,卻往往要市民承受責任,高薪聘請庸官如勞福局局長羅致光來做劊子手向弱勢社群開刀,削福利津貼教長者晚景坎坷,公共醫療支出亦是磨刀霍霍。其實若政策得宜,例如自願醫保可以利用私營市場分擔,像台灣便有口皆碑,可惜香港搞出來卻是三不像,失去原意更乏人問津。若因為財赤而削減醫療及福利開支,相信真的會有三百萬人湧上街。

《明報》

財赤重臨理財須審慎 「應使則使」原則要堅持
近年政府財政盈餘一再破紀錄,財政儲備超過1萬億元,相當於政府近30個月開支,理論上,就算未來兩年政府「零收入」,也不會有財政問題。「撐企業保就業」是眼前首務,政府財力充足,當然應該推出更多短期紓困措施,由電費津貼到分期繳稅等,均值得考慮;與此同時,當局亦須明白,本港經濟內外形勢已出現結構性的變化,以往政府估算財政收入的一些基本假設,可能已不再適用,必須調整。除了中美貿易戰等外圍不明朗因素,政府也要設想旅遊業中短期無法回復舊觀、「較低烈度暴力」長期持續等可能情况,對本港經濟以至政府收入的潛在影響。

《星島日報》

要急救經濟 須跨部跨界行動
要扭轉這惡性循環,除了靠警方等執法與司法部門遏制暴亂,政府亦須定出全盤的紓困和刺激消費措施,除了有關部門出手,還可動員民間力量。為此,政府應設立跨部門工作小組,包括旅遊發展局和貿易發展局等公營機構,再聯同大企業和工商組織,推動大規模的提振經濟行動。

《經濟日報》

經濟颳寒風 紓困措施宜盡快出爐
本港陷入衰退,為免情況惡化,政府須盡快推新一輪紓困措施。對中小企而言,最大開支分別是租金、人工、水電煤等雜費,政府可寬減水電費,減輕中小企的營運開支,並同時呼籲業主向商戶實施分階段減租,如先減租1成,將農曆年訂為觀察期,2月因應市況再作調整,讓中小企可撑下去,避免結業裁員潮,大幅推升失業率。

《信報》

政治僵局無突破 經濟財赤難紓緩
特首林鄭說,香港外憂內患;財爺陳茂波說,香港將現赤字;說到尾又是把希望寄託於止暴制亂,恢復社會秩序,好讓香港浴火重生。問題是,動盪不堪的局勢持續近半年了,單靠警方在街頭鎮壓證實效果不彰,反而產生市民不滿警方濫權的副作用,以林鄭為首的問責班子要是還拿不出對症下藥的解決辦法,經濟復元恐怕緣木求魚。

《大公報》

經濟寒冬黎民苦 止暴制亂迎春天
最可怕的是,黑色暴亂沒完沒了,經濟寒冬未見盡頭。區選前後,市民難得地享受了幾天平靜,但選後第一個周末,暴亂又來。說到底,收割區選會選舉只是反對派奪權的第一步,接下來還會有第二步、第三步,除非香港徹底「變天」,否則他們是不會輕易收手的。反對派有外部勢力撐腰,區選又取得壓倒性勝利,食髓知味,暴力勢必變本加厲。

《文匯報》

綏靖無異於縱容 止暴須強力執法
政府和廣大市民難道眼睜睜地看着政爭暴力氾濫,對縱暴派完全束手無策,任其胡作非為,橫行霸道,把香港推向法治、管治蕩然無存的深淵?政府必須打消不切實際的幻想,不作無原則的退讓妥協;廣大市民更應運用好強大的民意監督力量,敦促新科區議員好自為之,不能忘記區議員服務社會的本分,若只顧政爭,不搞好地區民生,必以民意施加懲罰。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China case shows Carrie Lam how swift action eases public tensions
The socio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the two places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incidents are vastly different, but the mainland case illustrates how public grievances can be addressed promptly. No one wants violence to return to Hong Kong. While vandalism and arson can never be condoned or justified, they cannot be curbed by condemnation and heavy-handed enforcement alone. Protesters must be reminded that prolonged radicalism is damag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economy, and will risk losing public sympathy in the long run. It is also incumbent for Lam to address people’s aspirations with more effective solu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