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12.26

《蘋果日報》

港人硬食劇毒「白色聖誕」 
林鄭月娥及北京當權者既不肯同意獨立調查,反修例抗爭多個月內纏得越來越緊的心結便不可能解開,要循政治途徑解決當前困局便無從談起,而各種形式的抗議便不可能平息。即便是節日,即便是象徵平安、愛、希望的聖誕節都免不了出現街頭抗爭,只懂濫暴的警隊則禁不住武力鎮壓,我城在佳節因而不能不蒙上催淚彈的毒霧。

《東方日報》

黑暴死灰復燃 旅業雪上加霜
禁而不止,則刑罰侮。近日珠寶店、金行、錶行劫案激增,幾乎已到了無日無之的地步,甚至連快餐店也遭劫匪光顧,除了因為暴亂分薄警力,更因為黑衣暴徒屢屢獲司法放生,法律無人敬畏所致。任何人穿上黑衣戴上黑口罩都可以為所欲為,匪徒混入暴徒堆中更是最佳保護色,不趁火打劫才怪。更雪上加霜的是,南亞兵團也乘勢作亂,令治安差上加差,商戶固然沒有保障,市民也不安全,如此「旅遊之都」還憑甚麼吸引旅客?

《明報》

三大變化改寫香港 金融中心前景難言
香港能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一是有良好法治基礎,二是角色位置獨特,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成為內地與外國資本匯聚之地。一個失序失範的社會,國際投資者必然退避三舍,倘若香港無法堅守法治,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必然動搖。以往香港的獨特地位,一直是國家的「正」資產,有助國家改革開放,回歸以來,中央很多政策均向香港傾斜,鞏固了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空運樞紐和物流中心等地位,可是反修例風暴令中港關係丕變,就算中央不認為香港變成「負資產」,也未必再將雞蛋盡放一籃。

《星島日報》

寬待印度對港嚴 盡顯美雙重標準
美國寬待印度而嚴詰香港,顯示其不是基於任何人道考慮,而是在當下的國際博弈大局,要爭取印度支持來牽制中國,美國把「亞太區」政策修訂為「印太區」,就是竭力拉攏向來對中國存有戒心的印度政府,以圖削弱中國在區內的影響力。美國支持香港的反對派示威者,也是基於要牽制中國的同一目的。

美國在對待印度和香港的反修例事件中,採取雙重標準,顯示其最終的考慮是視乎政治需要。美國通過《香港人權和民主法案》,主要目的不是保障港人,而是以此作威脅中國的籌碼,日後對香港人權狀況的評估將基於政治需要而非事實根據,且看其當年接納憑空捏造伊拉克有大殺傷力武器的「證據」,來為其對伊開戰的藉口,就可以看到日後對香港狀況評估的可靠程度。

《大公報》

滙豐恆生遭破壞 暴恐之下無完卵
事實上,暴徒針對滙豐、恒生的打擊行動,除了報私仇,更是企圖建設黑色恐怖下的社會秩序: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要麼順民,要麼敵人,中大校長由「段狗」變「段爸」堪稱最好的例子;社會上也只有兩種企業,向其下跪、進貢的才有生存發展的機會,歸入所謂「黃色經濟圈」,反之則被打入另冊。

黑衣暴徒及幕後指揮者奉行的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哲學。他們追求的「自由」,是剝奪別人的自由;他們主張的「民主」,意味着他們是「人民的主人」。封建時代的統治者尚且懂得「罪不及妻孥」,而黑衣暴徒除了瘋狂打擊警察,更要禍及其家人,欺凌其子女;除了對付滙豐銀行,而且「恨屋及烏」,將屬同一集團的恒生也一併「裝修」。

顯而易見,黑衣暴徒比他們眼中的獨裁者更獨裁,比他們批評的暴君更暴虐,唯有納粹德國褐衫黨及中東恐怖分子可以比擬。將這些暴徒美化為「民主自由的鬥士」,不僅是本世紀最大的笑話之一,也隨時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文匯報》

無懼威嚇嚴監管 斬斷煽暴資金鏈
修例風波的暴行之所以持續半年尚未平息,與背後有大批資金暗中支持有直接關係,這些資金或許由境外反華勢力偷偷流入本港,或許由本地一些煽暴人士以各種理由籌集得來。但無論何種來源,這些資金支援違反本地法律的行為,又或支援違法者打官司,這種行為本身已觸及「煽動他人犯罪」等罪名,必須追究到底,凍結更多違法戶口。切斷資金鏈是打擊恐怖暴力犯罪的重要一環,美國也在911事件後,大大加強了對金融機構反洗黑錢的監管要求,因此本港的監管機構必須要求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採取更嚴格的措施檢控不尋常的資金流動,尤其是與極端暴力分子有關的資金流動,徹底斬斷罪惡的煽暴資金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