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11.14

《蘋果日報》

快要跌入萬丈深淵的香港
錯判形勢、民情更是嚴重。任何人都看得到,自從科大周同學離奇死亡、西灣河青年學生被槍擊身受重傷後,年輕人的憤怒、社會的躁動已到沸點,出現激烈抗爭已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何時何地的問題,正常的社會生活及秩序包括交通系統已是難以維持。誰知林鄭硬要打腫面子充胖子,堅持特區政府有力控制一切,可以維持日常生活及秩序;她還形同挑機般強調政府不會因抗爭者的行動而主動取消日常活動如上課,以免墮入陷阱。這樣的發言等同火上加油,讓抗爭行動更激烈,全港各區大小街道終於出現大規模破壞,說是「戰場」也不為過。

《東方日報》

停課只是權宜計 止暴無期大問題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香港之所以淪落至此,正是港府一班廢官當斷不斷,敷衍塞責,才會令一場小風波演變成一場大風暴,尾大不掉,愈演愈烈。其實,港府並非無計可施,單是《緊急法》便有很大的應用空間,例如查禁不良傳媒、毋須理由即可延長被捕人士拘留期至一年等等,港英政府在六七暴動時期,正是透過《緊急法》通過多條附屬規例,強力將暴動遏止。現在的情況比六七暴動更危急更惡劣,港府偏偏畏首畏尾,有法不依,被動捱打,簡直是咄咄怪事。甚至乎,按照《基本法》第十八條,主動奏請人大將全國性法律在港實施,也總比坐以待斃好,港府到底還在等甚麼呢?

《明報》

個人選擇須獲尊重 不應剝奪他人權利
「三罷」堵路暴力持續升級,社會運作愈來愈難,可是仍有很多人緊守崗位不避艱難,盡力讓社會如常運作,不少人即使交通癱瘓無法上班,依然在家努力工作,體現港人敬業樂業的核心價值,值得致敬。當然,政治問題還須政治解決,政府必須採取更多積極行動,理順民情,不能一味靠市民自我堅持,更不能只靠警方「止暴制亂」。

《星島日報》

內地生「逃難」 重創大學教育
更嚴重的影響,不是這批內地生中有人一去不回,而是日後大量海外和內地尖子放棄考慮入讀本港的大學,反正向他們招手的海外大學多的是。本港大學位居全球排名前列,兩個重要因素包括員生國際化,以及研究成就不俗,現時超過八成的碩士研究生是來自內地,若缺少了這方面的高質生源,不但縮窄本地學生的視野,更會拖低學校的研究水平和成績,淪為二流學府。

《經濟日報》

中環中大淪戰場 重創本港形象
這些國際人才對本港的印象肯定已有所動搖,若本港亂象持續,則會帶來長遠沉重影響。一方面,環顧全球,沒有一個頂級國際金融中心是動亂不斷、人身安全缺乏保障。若環球金融企業與人才認為在本港營運的風險急升,將部分人才、運作與資金遷走,那貢獻了本港GDP達18.9%的金融業,便將傷筋挫骨。

《信報》

兩瑜相爭 小英得利
台灣人的主流意見是不接受「一國兩制」,宋楚瑜的取態有機會影響選民的投票意向。姑勿論如何,宋楚瑜參選對蔡英文有利應該是事實,因為他會分薄國民黨參選人高雄市長韓國瑜的票源,有人甚至形容為「殲滅韓國瑜」。另有一派說法認為,宋楚瑜早已淡化其藍營色彩,否則當初不可能獲蔡英文委任為總統府資政,因此他可以吸納的是中間選民,即是同時降低蔡英文和韓國瑜的支持度;儘管如此,仍然是民調領先的蔡英文佔了上風。

《大公報》

縱暴政客難逃玩火自焚的鐵律
可見黑色暴亂有兩個戰場,一個是在街頭,黑衣人以磚頭、燃燒彈、弓箭、投石機等為武器;一個是在立法會,縱暴政客以謊言、狡辯、抹黑為武器。兩大戰場互相交織,一文一武,一明一暗,配合無間,合力將香港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用「亂港四人幫」之首黎智英的話來說,就是「為美國而戰」,不惜將香港當成「中美冷戰的第一戰場」。

《文匯報》

面對一場邪惡的戰爭,政府真的束手無策了嗎?
大規模群體暴力與個案式治安案件的分別,相信政府和不存偏見的市民都能夠分別。面對暴力心態和程度越來越嚴重惡劣,警方面臨的危險和挑戰越來越大,香港管治、法治被全面癱瘓的風險越來越高,政府對依法授權警方加大執法力度,不能再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唯有採取更強力的法律手段,才能震懾暴力,扭轉局勢。政府已經啟動緊急法落實了《禁蒙面法》,邁出強力止暴制亂的第一步。但這遠遠不夠,還需要更強有力的法律組合拳來支撐迅速有效的執法、司法。政府根據現實需要,引用緊急法頒佈一系列緊急規例,包括放寬警權,讓警方可更多使用武力,逮捕、搜查、封閉場所,檢控工作更為迅速有效;成立特別法庭專門審理這次暴動案件;制訂防止煽動性言論的條例,以利檢查、管制、阻止傳遞暴力資訊,拆除連登、Telegram通訊軟件等暴力「大台」,等等。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Hong Kong must show its true spirit if we are to forge a better future for all
Divisions in society are deepening. More must be done to further dialogue and understanding. The divide between Hong Kong and the mainland is also growing. These wounds will not be easy to heal. Meanwhile, the city is entering a recession and the economic impact will be profound.

We need to find a way to return Hong Kong to being the safe, vibrant and tolerant city we love. The death of Hong Kong has been forecast many times. It has always bounced back, thanks to the good sense and strong spirit of its people. That spirit is needed now, more than ever, to bring reconciliation and to forge a better future for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