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10.29

《蘋果日報》

反抗警暴 理應杯葛警謊記者會
在示威現場採訪的記者,蒙上面罩並不是要求享有甚麼特權,只是防範催淚彈襲擊的工作需要。在警方記者會現場宣讀抗議聲明,是維護自己的尊嚴、安全,不只不是剝削市民的知情權,更是要確保市民的知情權、監警權。政府和警隊高層、親共政客散佈所謂有假記者阻礙警方行動、記者沒有特權等言論,甚至宣稱「記者身穿反光衣是記者,除下反光衣是暴徒」,不只是對記者的侮辱,更是剝削傳媒、市民對警隊的監督權。如果警方不知反省、自制,如果警謊記者會繼續自欺欺人,傳媒杯葛這個記者會,不只有權利,更有責任。

《東方日報》

廢官廢話當交差 止暴紓困淪空談
一個鄭若驊搞死了律政司,像鄭這種廢官充斥三司十三局及各部門,令到政府由上至下爛透,倒行逆施,縱奸庇邪,招致民怨爆發,本身亦是暴亂根源。止暴無方,紓困也無作為。暴潮摧毀經濟,打殘各行各業,受害不單止商界,還有升斗市民,但港府先後推出三輪「撐企業、保就業」措施,花費數十億元公帑,杯水車薪,新一輪措施更只是支援特別受示威影響行業,包括向商用車船提供燃料補貼,向旅行社提供百元人頭費現金資助等,不但沒有實質振興經濟措施,且全是行業獨享,沒有惠及市民。「東方報業民意調查」四成七受訪者批評港府沒有平亂,難解困境,三成二轟當局藥石亂投,缺乏振興經濟良策。港府坐擁巨額儲備,竟然擠牙膏式紓困,接近四成受訪者轟其倒行逆施招民怨。市民更憂慮未來眾多大白象工程動工,單是明日大嶼保守估計涉六千多億元,超過兩成受訪者擔心萬億財政儲備高速蒸發、超支延誤及成為香港財政大患,最終掏空庫房。

《明報》

最壞情况還在後頭 撐經濟忌藥石亂投
區議會選舉臨近,近日政界有聲音主張向市民派發現金券,刺激本地零售市道,云云,實際又是變相搞全民派錢,並未對症下藥,成本高效益低。2003年SARS疫潮過後,本港零售業為催谷生意各出其謀,當年地鐵公司為了吸引顧客,曾推出搭地鐵贈現金券計劃,不少市民排隊換領,場面熱鬧。然而派現金券作為個別公司生意噱頭,跟全民派現金券是兩碼子的事,目前香港社會對立嚴重,亂局不知何時方休,也跟當年疫潮已過全港上下一心拼經濟的氛圍迥異。

《星島日報》

「剿魔」提民望 特朗普急謀「戰績」
特朗普本來在地區內頭頭碰着黑,表現不濟。他因擺不平伊敍亂局,欲撤軍一走了之,土耳其趁機揮軍直進叙利亞邊境,圖清除想分裂土國國土獨立的庫爾德族武裝勢力,庫族是美國打擊伊斯蘭國的最賣命的盟友,一心巴望獲美國支持他們立國,但美軍卻一走了之背叛了他們,庫族因而要與敍利亞政府軍達成協議,退出與土耳其接壤的地區,由得到俄羅斯支持的政府軍「接管」。美國當初要推翻敍利亞親俄政權,原因就是要削弱俄羅斯在中東的影響力,現在竟白白失掉地盤,令特朗普撤軍的決定,飽受美國政客批評。

《經濟日報》

試行消費券吸旅客 有成效再加碼
惟暴力衝突仍未見有緩解曙光,呆等形勢轉變並非辦法,尤其失業率若大升將嚴重損害民生,零售業界刻下紛推減價促銷自救,港府更應考慮各種方案包括消費券來幫助零售業。全面推行消費券行政工作繁多,而港府已有向旅客派發消費券的經驗,故可考慮先向訪港旅客派消費券,測試反應。

當局可先試行兩、三個月,然後讓業界回饋情況,並檢討成效,如遊客量有否穩住甚至回升?遊客花費是否增加?若有成效,可考慮推出下階段,即大規模向全港市民派發消費券,而消費券不但可在商戶食肆使用,還可用來報名參加本地旅遊團,盡量幫助本地零售旅遊業。

《信報》

恐怖大魔頭死訊 化作特朗普喜訊
特朗普刻意把巴格達迪描述為「懦夫」,無非為了彰顯自己的「勇武」,一方面提升形象有助於爭取連任,另一方面亦為撤軍負評帶來降溫作用。特朗普早前宣布從敍利亞撤軍,被輿論狠批為出賣盟友庫爾德族,把當地的控制權拱手相讓予俄羅斯和土耳其,同時令人擔心「伊斯蘭國」的殘餘勢力有機會死灰復燃。如今將撤未撤的美軍來一記回馬槍,擊殺巴格達迪,無疑是可望加分的赫赫戰功。問題是,特朗普的斧鑿痕跡也太顯著了,言詞上固然是刻意貶損死者,姿態上還有造假之嫌。

《大公報》

新聞業敗類為暴亂推波助瀾
大鬧記者會,正正反映部分黃絲記者的醜陋及業界的墮落。自從黑色暴亂爆發以來,部分記者是非不分,黑白顛倒,美化暴力,英雄化暴徒,傳播謠言,同時為抹黑警方及特區政府無所不用其極,為暴亂火上添油。更有記者幹著與身份極不相符的勾當,如阻撓警方執法、掩護暴徒撤退、為暴徒通風報信、刁難外地記者等等。人們不能不強烈質疑,這些人到底是記者還是暴徒?抑或有多重身份,披上黃背心就是記者,脫下黃背心則為暴徒一分子?

《文匯報》

傳媒操守必須堅持 採訪規範必須完善
必須指出,記者報道真相是天職,但新聞自由並非沒有界限。正如昨日警方所言,有記者在衝突現場被強行扯下面罩,情況不理想,但在禁蒙面法之下,記者並非有特權或獲豁免,而是有免責辯護,警方仍有權截查記者。記者遵守暴亂現場採訪規範,與新聞自由根本是兩回事,絕對不應該以新聞自由為名干擾警方執法工作。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Police need protection, but they are not the only ones to suffer from cyberbullying
Even if the government believe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provide stronger safeguards against doxxing, it would be better when it is done for the wider public interest. There are also practical enforcement issues. For instance, how could details leaked via overseas websites be brought under control? Would news reporting be restricted as a result? Is there a defence for those who breach the ban inadvertently?

Tackling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would be more effective than rushing through quick fixes that may cause confusion and deepen the divide further. If the law against doxxing is deemed insufficient, there needs to be legislative change in the longer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