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10.17

《蘋果日報》

為美國通過人權民主法喝采
當然,眾議院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只是立法程序的第一個里程碑,往下來還需要參議院通過及總統特朗普簽署才能正式成為法律。在這個關節點上我們除了繼續向美國政界及政府游說,推動法案盡快完成立法程序外,在未來抗爭行動時我們更有必要小心行事,以毅力、道德感染力、決心確保國際社會繼續支持香港,繼續以各種方式包括立法保障港人的人權與自由,讓我們不會落入孤軍作戰的困境。

《東方日報》

放寬按揭助上車 最怕好心做壞事
一言以蔽之,先生之志大矣,先生能力不足。林鄭欲透過解決房屋問題紓解民怨,出發點是好,但弱勢政府百事哀,她既無能力擺平各方利益集團,更無能力解決土地供應不足,加上施政向來「堅離地」,以為靠一份施政報告就能挽回頹勢,注定是癡人說夢。現時社會環境惡劣,暴力遍地開花,反對派已揚言不收貨,周日又要上街,隨着暴亂滑向恐怖主義的深淵,更多更大的亂象恐怕還在後頭。

《明報》

助民置業勿忘風險 政治死結仍待化解
今年《施政報告》有不少措施助人置業,放寬按保僅屬其一。「有恒產者有恒心」,不少人認為,協助市民置業,理論上有助社會穩定,新加坡是一個成功例子,然而必須指出的是,港星兩地樓市情况並不一樣,香港樓價之高,在全球數一數二,星洲經驗在香港未必合用。觀乎當前香港民情,滿足部分市民置業期望,或許有助遏抑「攬炒」心態,卻不能解決政治問題,政府始終需要設法解開眼前政治死結,不能永遠迴避。

《星島日報》

建屋困局難紓 首要平定亂局
林鄭月娥自己也承認,這份《施政報告》不是近月社會事件的答案,而報告提出的種種惠民措施,不足以帶領社會走出當前的困局。要期望這些措施能夠落實,首要是設法更有效地遏止當前暴力亂局,盡快平息動盪,讓社會恢復秩序和正常運作。

持續了四個月的動亂,令香港政治經濟陷於前所未見的困境,特首統率的政府如果不能以最大決心有效止暴制亂,管治能量將續受消磨,施政舉步維艱,欲透過增加公屋供應等措施來解決社會矛盾,乃本末倒置,難以達到目的。

《經濟日報》

全面傾斜公營屋 還須緊盯樓市
林鄭的土地房屋政策有兩大看點。其一,力拓新界尤其棕地。港府一改以往對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的猶豫,決定援引條例收回新界棕地、已納入規劃卻仍未發展,以及寮屋區的私人土地。政府之前即使面對地荒也不敢貿然動用收地條例,理由是擔心引發司法覆核潮,現為盡快取得土地,決意行使公權收地,並全用以建公營房屋,減低司法覆核風險。

林鄭並提出加快港鐵規劃興建東涌延綫、屯門南延綫和北環綫三個項目,力圖以基建帶動收地和新市鎮發展的進度。過去缺乏基建是發展商在新界項目遲滯的理由之一,新綫路加快上馬亦會令發展商提速。

其二,對公營房屋進一步全面傾斜。林鄭繼去年承諾並已落實將公私樓建屋比例由6:4上調至7:3後,昨更表明將新拓土地絕大部分用來建公營房屋,並賦予市建局在重建項目中提供一定數量作首置單位,公私營合作的「土地共享計劃」亦將最少7成因放寬密度而新增總樓面面積撥作公營房屋或首置。

《信報》

老方法應對新問題 《施政報告》破不了格
香港固有的深層次矛盾源於土地供應短缺、樓價高不可攀,社會應無異議,有學者甚至認為,這是產業欠多元化、貧富懸殊惡化的根源,政府一直依賴社會福利等派糖措施,維持脆弱平衡。這四個幾月的示威衝突卻暴露出更多新的深層次矛盾,《施政報告》仍以一貫舊方程式來應對,是迴避抑或抱殘?特首昨天揚言已訂立一個清晰目標,要讓每一個香港人和他的家人,不再需要為住屋問題費煞思量,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在市民眼中,家的感覺,絕非有瓦遮頭那麼簡單。

《大公報》

迎難而上將施政藍圖落到實處
這場黑色暴亂的目標,決不止於所謂五大訴求。將香港當成一張牌,配合美國反華戰略,阻撓中國發展,這才是真正目標。美國眾議院昨日通過所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圖窮匕見,除了向特區政府及中央施壓,企圖將香港問題國際化,將幹預香港內政常態化,也是對黑衣暴徒的赤裸裸支持。反對派政客狐假虎威,打了雞血似的興奮,今後搞破壞更加起勁,賣國賣港更加肆無忌憚。昨日阻撓林鄭發表施政報告,其實是一早寫好的劇本。“叛國亂港四人幫”之首的黎智英日前又召集一幫政棍聚會,鬼鬼祟祟,到底策劃了什麽陰謀,很快就見分曉。

《文匯報》

重振管治重建和諧 有效落實施政報告
施政報告與市民福祉息息相關,落實施政報告的惠民政策也有賴社會各界通力合作。反修例暴亂持續了4個多月,社會高度撕裂、法治管治陷於崩塌的危險邊緣,經濟民生發展停滯不前,受害受苦的還是普羅大眾。香港不能再亂,廣大市民是時候表達清晰強烈的求穩定、謀發展聲音和意願,凝聚強大民意,制止一切暴力紛爭,特別是抵制對社會影響極壞的議會暴力,令香港回復正常。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南華早報》

Carrie Lam fails to come up with answers needed during political crisis
The government is not unaware of the pressure to defuse the current crisis. As Lam rightly noted, many people are asking whether Hong Kong will return to how it was and if it is still a place where we can live in peace. Although she is trying hard to instil hope and confidence in the future of the city, she does not seem to have an answer as to when and how the city can return to normal.

That makes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itiatives, many of which require approval by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even more uncertain. The chaos in Legco yesterday does not bode well for smooth governance in the coming year. The pan-democrats have been criticised for blocking Lam’s speech, but antagonism is likely to prevail if the crisis drags on. Whether the blueprint can help Lam turn the tide hinges on her ability to end the un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