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報章社評節錄1.20

《蘋果日報》

鄧炳強與林鄭的無恥謊言
林鄭、鄧炳強之流大概都是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 (Goebbels)的信徒,以為謊言說一千遍一萬遍就可以變成真話,就可以蓋過真相。為了防止謊言穿崩,他們不惜令原準備提交監察報告的監警會無限期推遲提交報告,甚至秘密任命撐警不手軟的人擔任監警會成員,令這個唯一在體制內監督警隊的機構武功全廢,不要說牙齒,連嘴巴也沒有,連發聲的能力也被奪去。
然而對市民而言,對國際社會而言,警察濫權濫暴已銘刻在每個人心上,我們不但不會忘記,更會堅決追究,用盡各種方法、途徑逼政府交代,逼警隊承認。大律師公會已一再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徹查「逆權運動」的內情包括警暴。

《東方日報》

黑暴瘋狂練兵 新春無日安寧
很可惜,香港進入亂世,人們彷彿被洗腦似的,逢中央必反,逢港府必反,逢警方必反,毫無道理可言,卻從不細想繼續鬧下去,治安插水,經濟插水,所有人都要陪葬。昨日有參加集會的黑衣青年揚言,今日不站出來,過了今年便不能再站出來,無非就是照搬反對派那些反中仇共的騙人鬼話。可笑的是,反對派每次搞遊行都說成是最後一次,但這樣的最後一次足足維持了廿多年依然有下一次,如此謊言竟然還有人信,寧不悲乎!

《明報》

廣東經濟規模破萬億 引領大灣區加速發展
香港的科研力量十分豐厚,大灣區內世界一百強的4所大學都在香港,浸會大學和中文大學分別在珠海和深圳設立分校,科技大學南沙分校也開始動工,各間大學在珠三角地區都有研究基地,近年還積極參與跟內地科研機構合作,並取得國家科研經費,招納科研人才共謀發展。
可是,目前粵港科研的合作水平還處於初級階段,並且是零散的局面,更大的問題是未能跟企業的需求形成緊密的合作關係。這些都有待各方協調,將資金、科研力量和生產企業形成有機的聯合,發揮協同效應;將整個高科技產業凝聚成集群,吸引更多的投資和人才,發揮集群效應。

《星島日報》

招科網巨企回流 強化香港地位
科網巨擘阿里巴巴回歸香港第二上市成功,招股反應熱烈,上市後股價節節上揚。恒指公司正諮詢市場,擬讓同股不同權及第二上市的科網巨企,納入本地最重要的恒生指數,阿里升格藍籌股機會極高。雖然有市場聲音批評同股不同權公司,有部分股東出錢少話事權大,並非最佳企業管治的模式,但這些巨企市值高、業務廣,加入恒指可提升指數代表性,只要適當對其加入數量與比重設定限制,應可平衡利弊。
珠玉在前,阿里在香港上市成功,其他在美國上市的中資科網巨頭,面對中美關係的反覆多變,紛紛欲步其後塵,而且這類科網巨擘回歸香港上市,既可就近內地的業務重心,亦可方便內地資金透過滬深港通吸納,對自身業務發展有利。香港應打鐵趁熱,加強對這類公司游說及招攬,令其回流香港,造成群聚效應,讓香港成為中外科網公司上市首選,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經濟日報》

武漢肺炎疑人傳人 健康申報表截蔓延

除檢疫和追蹤外,診治方面亦要備妥足夠資源,如制定好調動私家醫療系統軟硬資源的具體方案、加強徵召退休醫護投入公營醫療系統等。
此外,林鄭月娥日前出席立法會問答時表示,因去年已檢討長者醫療券,故現無計劃為長者醫療券加碼。但去年檢討的是恒常安排,現時面對的是正處流感高峰期並可能將疊加武漢新型肺炎,政府應一次過撥款短期增加長者醫療券,讓長者安心往私院求醫,減低已超負荷的公院壓力。

《信報》

社會撕裂 中間溫和路線並非康莊大道
今時今日的政治氣氛,非典型的建制派隨時落得兩面不討好的下場,最佳例子莫過於田北俊的胞弟田北辰。田二少走的是中間溫和路線,同樣標榜政見開明,一方面譴責示威者暴力,同時認同示威者部分訴求,支持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贊成重啟政改落實雙普選,可是在兩個月前的區議會選舉之中,田北辰還是在荃灣愉景選區落敗,輸給對手民主派素人劉卓裕。顯然地,中間溫和路線並非康莊大道。

《大公報》

政府紓困不手軟 聚焦發展謀破題
以假期改革為例,現時藍領的勞工假為十二天,白領的銀行假為十七天,早引起不公平之批評,但香港是商業社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延長勞工假期的阻力不少,因此一直是「只聽樓梯響」。今次「終見人下來」,單是特區政府這份勇氣就值得一讚。
特區政府致力推動社會公平,努力讓市民尤其基層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着力化解社會深層次矛盾,決心之大,承擔之多,可謂有目共睹。但一個巴掌拍不響,要讓十大惠民措施盡早落到實處,還需全社會支持。若反對派繼續玩嘢,立法會「拉布」不斷,那就是與民為敵!

《文匯報》

泛暴集會煽暴仇警 共同止暴護港利益
泛暴派一直宣揚所謂「警暴」,聲稱警察使用過分武力剝奪了市民表達訴求的權利。但現實所見,根本是黑衣魔主動採取破壞行為、主動暴力襲擊警員導致集會被終止,泛暴派濫用暴力,是綁架了其他市民和平集會表達訴求的權利。過去大半年來,泛暴派不斷藉集會遊行製造事端,編造「8.31港鐵站殺人」、「新屋嶺強姦」等子虛烏有的謊言來詆毀、抹黑警察,充分暴露泛暴派破壞特區管治的邪惡用心,任何尊重法治、想香港好的市民,都應該共同抵制這種無恥暴力行徑,為香港止暴制亂多出一分力,從而真正維護港人自己的利益。

《南華早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Tasers alone will not solve Hong Kong’s social unrest
Effectiveness has to be gauged against the risks, though; 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use, there are more than a thousand documented ca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lone of people dying after being shocked. What role the tasers played is not certain as government agencies do not track how often they are used and the frequency of fatalities and medical examiners have different standards to assess the weapons’ role in a death. But it is known that those most vulnerable are young and elderly people, women and those with physical and mental disabilities. Although there is pressure in Britain for all officers to be issued with tasers, in the US some policies are being reviewed and communities are calling for restri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