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章

吃的意義

【生活文藝】早前拜讀梁文道先生《中國腸胃》一文,當中寫到不少中國留學生都愛藉食物以解思鄉之愁,其中更寫到香港留學生最愛就是將一對「臘腸」放在白飯上面蒸,看到電飯煲前升起炊煙裊裊,彷彿思鄉之情也緩緩隨一絲白煙飄走。
但作為一名九十後,我實在沒法對臘腸有什麼濃厚的情感。在這個凡事以健康為重,購買鮮肉比購買充滿亞硝酸鈉的臘腸更容易的時代,臘腸實是無法有效代表「獅子山精神」的香港食物。
港人愛美食,對美食「奄尖腥悶」要求多多是常識。但人在異地,口裏說不,味蕾卻很誠實。
一次跟友人談起外遊經歷,說起我們分別醫治「中國腸胃」的食物。眼前一位皮膚白皙,說話慢條斯理的朋友跟我說,她在外地留學一年,一下機放下行李後,便飛奔去購買一大包蓮蓉,然後以手掌攫取一大口蓮蓉,大口大口地狂吞。你沒聽錯啊,蓮蓉啊!蓮蓉從來只是食物中的配角,我們會吃蓮蓉湯圓,會吃雙黃白蓮蓉月餅,但我們不會「只」吃蓮蓉吧?她跟我說,在港時候根本不愛吃蓮蓉月餅,如果要吃月餅,也只會吃名牌雪糕月餅,自己實在不明白為何那時候如此想念蓮蓉的味道。我猜想在這位朋友潛意識中,蓮蓉代表家的味道(我知道她家人每年中秋都會弄蓮蓉湯圓),想念蓮蓉,大概是代表這位朋友想念家人的一種反射。如果「吃」是一種本能,那麼這種「想吃」的衝動是一種潛意識的反映。沒得吃會死,但吃不到想吃的,大約會比死更難受吧。
我亦有類似患上「中國腸胃」的經驗,一次去澳洲遊學三星期,每晚跟母親通電話的內容有一半投訴澳洲人不知道如何料理魚,另外一半內容是我如何熱切地想念母親大人的蒸魚。母親聽到的很開心,因為她的廚藝終於得到讚美。我卻說得有點慚愧,過去常常因為琑事不回家吃飯,失去了時才懂珍惜。所謂「中國腸胃」滿足是味蕾的需要,慰藉實是心裏的思念。食物進入口腔後,一邊跟著食道進入胃部消化,繼而被排出體外,歷時只需十多小時。但食物另外一邊卻跟著我們的嗅覺、味覺、視覺徐徐進入我們的腦海,歷時的是一生的時間。

作者: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