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聯支聯會六四決裂



承接2015年六四,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決定不以聯會名義參與燭光晚會,2016年,更決定與支聯會割蓆,退出這個無可替代象徵悼念六四及與中國連結的組織,分道揚鑣。

這不但是香港紀念六四的大事,也是一件香港公民社會與中國聯結想像的重要事件。學聯作為香港大專學界的聯會組織,自1989年便積極參與當時的天安門運動,到支聯會(全港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成立,也是重要的創會成員。

雨傘運動後香港的政治氛圍出現激變,大專學界首當其中,反權威、沒有大台、勇武、速見成效等理念,在各方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急轉直下,感染了整個年輕世代,並讓香港的世代衝突,更形極化和暴露。

回首2012及2013年,學聯都有30幾名學生,在六四前夕絕食64個小時,並派代表在支聯會六四晚會上演說。

2014年六四25週年,參與燭光晚會的人數飆升至20萬人,晚會後學聯並與社民連等其他組織一同遊行至中聯辦。

經過2014年下旬79日的雨傘運動,管治階層以靜制動,獲中央贈言「疾風知勁草」,社會卻已全面受到另一股政治動員的衝擊,香港政治思潮驟變,2015年,經歷退聯潮後的學聯,因常委會內有院校反對,不以學聯名義出席六四間2會。中大、城大、理大及樹仁大學學生,雖然仍然派出代表出席晚會,卻在台上焚燒基本法,更提倡「命運自主、港人修憲」。而另一邊廂,港大學生會則在港大中山廣場自行舉辦燭光悼念晚會暨論壇,約有千人出席,論壇主為《香港民主前路》,會長馮敬恩在晚會致辭,強調六四點燃香港對中共的恐懼,港人應確立自己的身份。

本土意識持續發酵,學聯2016年 4月敲定退出支聯會,鎮動全球華人悼念六四思潮。除了理解,也引起激辯。但其中樹仁大學學生會編委會總編吳桂龍以「妓院的鴇母龜公,誘拐少女受污」,比喻支聯會如鴇母,綁架港人的中國身份認同,極盡侮辱成分,引起世代之間對中國情懷或對北京政權掩耳盜鈴式漠視兩種思維的嚴重衝突。還有港大學生會會長孫曉嵐指追悼六四將在學界「劃上句號」的言論,也引起一種策略性的思辯。

支持與反持六四燭光晚會的思辨大概可以歸納為下列幾點:

  1. 六四燭光晚會已舉行超過半世紀,卻行禮如儀,形式僵化,這種制式的活動,還有意義嗎?
  2. 悼念六四,港人有責任嗎?「建設民主中國」,是否港人應背負的沉重口號?
  3. 追求香港本土民主,是否與中國民主化必然掛鈎?
時間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