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

公私營合作發展棕地興建住宅

[社會議題/魯述文]  九十年代香港經濟依靠中國尤其是華南發展製造業,大量香港廠家搬廠到深圳河以北,廠商進出口到內地都經過香港,當時香港貨運十分興盛,亦帶動香港貨櫃車業務,由於貨櫃有價,所以貨運公司都不會讓貨櫃停留在內地,以免失竊,當有貨要運到內地才調動空櫃北上,因此,香港需要有地戶擺放大量貨櫃,因此衍生棕地(Brownfields)問題。

貨櫃亂放

 

不過,千禧年後香港貨櫃業被內地迎頭趕上,影響所及,9號貨櫃碼頭要縮小,10號及11號更被擱置,往來內地的貨櫃車減少,所需的空櫃也減少,加上內地重視貨櫃保安,內地失櫃數字也減少,令到擺放貨櫃的棕地也減少。

 

 

本土研究社分析全港棕土,發現不少人支持未來土地供應策略中應以發展現有棕土為優先,這些土地約800公頃。

棕地以往是農民耕作之地,做了棕地後,要回復舊貌讓農民耕作,幾乎是不可能,因為棕地含大量貨櫃車進出車場時遺留的油迹,而且滲入泥土深處,棕地已經廢了(obsolete)。

不少人認為不應讓棕地沒有價值地呆在新界多個地方,應該讓這些土地改變用途,成為住宅地去興建房屋,不會浪費資源。800公頃棕地位於廈村、元朗、八鄉、新田/牛潭尾/古洞、粉嶺、坪輋/打鼓嶺等;回歸前,香港每年只可以賣50公頃土地,這批棕地只要一半即400公頃,足夠解決香港建屋量。這些土地鄰近主要幹道,開放成為住宅地也較為容易。

當然,香港仍然有貨櫃碼頭,仍然需要地方擺放貨櫃,但政府如果決定徵用棕地,便要為貨櫃業興建永久貨櫃場,而且可以興建多層大廈,還要規定地點及操作模式等,長遠解決棕地及其污染的問題。

貨櫃場02

 

不少棕地業權掌握在原居民手上,他們復耕的意願其實有限,只要批准他們與私人發展商合作發展,反對聲音會減少,日後,政府可以收取補地價,用作興建基建設施,相信公私營發展會相當順利及以解決住宅樓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