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飲食

借味道的豆腐

鍋塌豆腐豆腐據說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豆漿本身的蛋白質帶懸浮顆粒的電荷,加入鹽來中和,懸浮粒之間的排斥力降低而產生沉澱,然後加壓瀝出多餘的水份,就成為了豆腐。富含蛋白質的豆腐,既是平民的營養補足品,也受到貴族的青睞,在中國各大菜系中,發展出多樣的烹調方法。紅燒、鍋塌、清蒸,混合不同的食材,鹹的煎釀豆腐、辣的麻婆豆腐,甚至是甜的豆腐花,都一樣受歡迎。約在南宋時期,這健康的美食隨著佛教的傳播到了日本。

因為豆腐味道清淡,所以厨師要巧妙地加入其他食材的味道,其中山東的鍋塌豆腐最為人們稱道。塌是一種把蛋煎和燒法結合的烹調技術,將經糊漿處理的豆腐平鋪入鍋,煎至外表凝結發挺,到第二面時,再倒些蛋糊上去,增加蛋糊的厚度,效果會更加濃郁。然後烹入味汁,用小火塌燒,豆腐吸收了湯汁,做到外皮金黃酥香,內部軟嫩滑溜,滋味比一般的煎和燒法更豐富。

和鍋塌豆腐相似的,有日本料理中的炸豆腐,蘸了麵粉的豆腐放入油炸,待外表炸好便撈起,本身的餘熱會把中央部份加溫,但又不會因過熱而失卻豆腐的滋味,用和紙吸收多餘油分後,加上蘿蔔泥,再淋上濃醬油調味,舖上粉紅色的柴魚片在熱力下扭動,視覺上已經使人垂涎,酥軟的外皮和嫩滑的豆腐,美味不在刺身之下。在日本以油炸豆腐,這烹調方法早在江戶時代出現,混入了蔬菜,味道足以媲美野雁肉,又稱為「雁擬豆腐」。

日本人在製作豆腐過程中,加以創新,放棄了大豆,直接的混合不同味道,早期的有蛋香的玉子豆腐,還有近年懷石料理中的胡麻豆腐。混合了芝麻、葛粉、昆布湯,口感較豆腐軟糯,帶點淡淡的芝麻香。不再需要借其他食材的味道,但是連口感也改變了,只餘下了名字,那還是豆腐嗎?

《飲食香江》/圖文:林柏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