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

何不用學者方案來試水溫?

香港泛民主派議員是否應邀「上海之行」,成為近日政圈中熱烈討論的議題。拒絕北上的認為,此行沒有實質意義。而接受邀請的人則認為,不應放棄任何向北京表達意見和溝通的機會。事實上,觀乎目前政制改革已走到關鍵時刻,北上向官員表達港人對普選的意見,立法會議員責無旁貸,只是在方式和內容上,有所進退,便好了。

何謂有所進退?近日,十八名學者提出了一個方案,就是「公民推薦」。所謂的「公民推薦」,除了沒有完全否定目前1200小圈子提名之外,另外提出,如果有候選人獲得七萬名市民提名,便可以參與特首選舉。這個方法,無疑是目前北京的方案和真普聯的「公民提名」之間的折衷方案。在此方案裡,一些沒有民意基礎卻深獲北京信任及利益相繫的人,可以透過小圈子提名入閘,而另外一些自認民意支持較高的人,則可以爭取七萬市民提名。提出此方案的,多數是一些政治立場偏中間,甚至是保守的人,包括法律系教授張達明、關愛基金小組主席羅致光及政壇老將黃宏發。換言之,這是香港政治光譜中溫和的一群。

然而,即使面對此一溫和方案,親建制人士還是不放心,他們指出,如果「公民推薦」的方案一旦實行,又有人真的拿了七萬個市民的提名,那麼,一來是削弱了小圈子的權利,二來,也矮化了透過小圈子提名而參與選舉的人。親建制派人士這種分析,非常坦實,也接近事實,但問題是,北京想一成不變,順利通過政改方案,並不現實。

因此,泛民的上海之行,除了「公民提名」方案,也應提出「公民推薦」方案,試試水溫。如果北京連如此溫和的方案都不接受,佔中,看來是避免不了了。

《社會議題》 謝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