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新聞評論課室港聞社會議題

中秋對傘運的啓示

中秋節月亮特別圓亮,象徵團圓,雨傘運動的一週年與中秋節相距一天,社會的撕裂卻與「團圓」二字相距萬里。在政治發展難有作為的框架之下,要香港這個大家庭團圓又豈是易事,但正因如此,社會各方更需溝通,並願意坐下來聆聽不同意見。「雨傘」收起了,但不代表香港爭取真普選的路上雨過天晴,亦不代表放棄爭取民主,適逢傘運一週年及中秋,回望過去一年,我們又是否應稍作檢討,調整爭取香港民主發展的步伐?

泛民主派的22名議員早前宣佈成立「民主派聯絡小組」,作為與中央溝通事宜的內部聯絡平台,成效雖有待觀察,但起碼大家應認同,推進香港民主發展,與中央對話確是不能避免。有部份泛民主派,傘運參與者如學民思潮的成員,至今仍然被取消回鄉證,很明顯是中央拒絕打開溝通之門的表現。縱使民主派願意踏出一步,但如果只換來陳佐洱早前「去殖民化」的言論,或張曉明的「特首超然論」等,企圖突顯中央的強硬管治,那換來更大的抗爭只會是必然。

社會經歷佔領運動後進一步兩極化,收窄了中間溫和派的空間,原因是年輕一代及民主派對中央政府無信心,相信只有抗爭才能命運自決,不再相信談判和溝通,最後出現激進的行動,令持不同意見的人被邊緣化,由黃成智與狄智遠籌組新政黨「新思維」,湯家驊退出公民黨後成立民主思路都可見,中間派的形成,會是香港未來其中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誰在邊緣化?誰有影響力?不容大家忽視。

佔領運動雖然未有成功爭取真普選,但絕對成功喚醒了社會對民主的訴求。只有雙方充份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爭取民主發展的必然方向,本土派,年輕一代及溫和派等多方聲音不斷冒起,未來更需要各方融洽,團結起來,像中秋的月亮一樣圓亮,照耀香港,為美麗的香港奮戰下去。

文:區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