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今天

【特寫】心繫用家——振生園有機農場負責人佘常光

︳記者:林靖彤 ︳

元朗振生園有機農場場主佘常光,由豬農變身有機農夫,樂極不歸。過去他怕見苛刻的買家,如今却渴望與顧客交流。他曾在臉書上說:「農業品的質素不是取決於產地,而是種植人的態度。」

振生園有機農場位於元朗新田米埔新村,原是豬場和雞場,佔地約10萬平方呎。10年前,佘常光想轉型,一度糾纏於養魚、種菇和種菜之間。轉為魚場,擔心盈利不高;種菇,又害怕菇蟎和雜菌。眼見身邊有朋友種植有機蔬果,便決定一試。


雖然俗語有云:「萬事起頭難」,但2009年佘常光的有機農場開始運作時,反而頗為順利,因為蟲害通常經過大約三四年的種植後才逐漸衍生出來。不過,害蟲始終是大患。他對記者說,「做有機農場最辛苦是解決蟲害」,要絞盡腦汁地減少蟲害,但不能使用化學物質,因為認證機構香港有機資源中心認證有限公司有監管限制。

有機防蟲

他指很多害蟲根本不能盡滅,只能盡可能減少。於是,他在溫室內放置黏蟲黃紙,於門口設置防蟲網,也在播種前深翻泥土,用大水浸田,殺死害蟲。

為防害蟲,溫室內放置了黏蟲黃紙。
温室設有防蟲網。

農場現時有10多個溫室,認證有機作物63種,較常種植的有15種,例如有多種顏色的車厘茄、苦瓜、翠玉瓜及西瓜等。

當種植面漸漸增多時,下田的人便由最初佘先生和佘太太二人,增至他們的子女及其他親屬,現時更會聘請兼職員工。

佘常光的兒子正處理幼苗。

有機耕作10年,佘常光樂此不疲,而且興致有增無減,動力原來源自客人稱讚和期待。他說,當聽到顧客說自己種植的蔬果可口美味,還說會等待下一季的收成時,會感到很滿足,覺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曾有客人在冬天問他西瓜什麼時候會種好,夏天問他蕃茄在什麼時候出售,他覺得特別窩心,因為即使在這些蔬果不適合種植的季節,客人仍然記得,且期待着收成。

從前養豬曾捱罵

同樣是拿着產品面對客人,今天搞有機種植,心情輕鬆愉快,而以前管理豬場和雞場,壓力頗大,因為養出來的豬或雞,如果體型不合賣主心意,有可能要捱罵。他曾被宰豬埸的人罵過:「怎麼可以養豬養成這樣子?」令他當時十分難堪。

佘常光生希望能直接聽到用家的評價,但養豬或雞是經宰場及商家處理,他不能直接聽到用家的評價,因此這也成了他更喜歡種植蔬果的原因。現在,他沒有以前的壓力,更能傾聽買家兼用家對蔬果的意見及稱讚,他覺得這是種植最大的樂趣。


看重顧客的意見

佘常光非常重視顧客的回饋,因而從不把蔬果賣給批發市場。他的銷售點由大埔開始,到現在已拓展至中環天星碼頭,為的不但是接觸更多顧客,而且要直接聽到更多不同客人的意見。可是,他有時候也不能滿足客人的期望,因為農場佔地不大,可種的蔬果種類不夠多,加上因為是有機耕種,為了不惹來蟲害及保存土壤的營養,他不能長期只種植同一種蔬果,要進行「輪作」及「休耕」。

訪問當天,剛好有客人到來購買蔬果。專程駕駛而來的陳先生說,這裏的有機蔬果受到監控,他有較大的信心,而且覺得這裏的蔬果比其他地方較為新鮮及美味,價錢亦較相宜,所以多年來一直時常來購買。

專程到振生園買蔬果的陳先生。

擴充農場規模

談到將來的計劃,佘常光表示,他多年的經營,已積下很多老顧客,使產量常常供不應求,因此數年前已希望擴充農場,可惜無法實現。但一位認識多年的婆婆,最近因年事已高不再耕種,故他會接手,只要把農場設施弄好,建成「防雨棚」,以及完成清理雜草,便能開展有機種植。佘常光希望未來一年,能在此新農場順利種植,提供更多蔬果,滿足客人的需要。

品質取決於態度

不少香港人喜愛外國出產的蔬果,但未必注意到耕作方式是否有機。而在利益的引誘下,一些種植者為了追求量而忽視質,例如今年一月,台灣發現日本福岡和熊本進口的數批士多啤梨農藥超標。這使記者想起佘常光在振生園有機農場臉書專頁說的一句話:「農業品的質素不是取決於產地,而是種植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