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今天

【特寫】垃圾改造 —— 延續前世生命

︳記者:陶潔蕙 ︳

「某一日……買了giant pack薯片,包裝好靚,亦好乾淨,不捨得直接丟掉。再望一望家中的環保袋……靈機一觸,何不變成tote bag!自此之後,零食的味道不再是重點,望着不同size的包裝,我會發呆——今次可以如何改裝去延續它的生命?」

Recycle is Fun創辦人黃嘉嘉Peony,在其Facebook專頁做了這一自我表白。

根據環境保護署的數據,香港每天棄置的都市固體廢物(包括家居、商業和工業廢物)平均為10,733公噸(2017年),足以堆滿超過3個2,500立方米的奧運標準泳池,而且逐年增加,2017年就比2016年上升3.75%。為減少廢物和為保護環境出一分力,Peony想到了賦予垃圾新的生命。

黃嘉嘉Peony用零食包裝袋做的tote bag。

改造垃圾成日用品

大約在2017年3月,Peony決意投入垃圾改造,利用平日常見的零食包裝袋,在外層縫製保護膠,再在內層補入布料,製成側孭袋、筆袋、小錢包、雨傘套、護照套和行李牌等。

「平日我們吃完零食就會直接把包裝袋扔掉,較為浪費。如果把包裝袋重新改造,則最少可以把包裝保存多兩三年。」Peony說。

為了推廣她的環保意念,Peony以Facebook為宣傳平台,售買製成品,並接受顧客提供用完的食物包裝袋,製造符合他們心意的日用品。


廢物可成藝術品

其實,垃圾不但可以改造為日用品,也可以改造成藝術品。Agnes Pang彭淑儀是一名環保藝術工作者,她善於把人們眼中的垃圾變成創作材料,結合創意和藝術元素,把垃圾化身為有欣賞價值的藝術作品。


彭淑儀Agnes Pang。(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gnes認為,環保藝術是可以大眾化的,每個人只要有剪刀和白膠漿在手,都可以做到。她舉例,平日會用買生果時附有的發泡膠(聚乙烯)生果網做手工,如製成花朵和蝴蝶;也試過把吃完的蜆殼填色,使其變成一片片彩色的花瓣,再結合其他材料,製成精緻的盆栽。

由發泡膠生果網做成的花朵。(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由發泡膠生果網做成的花和蝴蝶。(相片來自受訪者的Agnes Recycles網站)
Agnes用蜆殼等垃圾製作而成的盆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推動垃圾改造困難重重

垃圾改造在香港仍未盛行,Peony和Agnes目前都積極利用各種途徑向公眾推廣垃圾改造理念。Peony會通過在市集售賣其零食袋改造的日用品,也會到社區中心和學校開班教學生製作的工序,並以在職人士為對象開設工作坊。Agnes則主要以展覽、課程、工作坊推廣環保藝術。她平日會到幼稚園和小學,教小朋友利用廢棄物料做小手工,同時向他們灌輸環保知識。她指有小朋友因而養成儲起垃圾的習慣,把平日吃完的糖紙、飲完的空樽等帶去上課。由於做手工是親子活動,家長不但會與小朋友一起做,也會與小朋友一同儲起垃圾,一起投入環保生活。

Agnes利用蜆殼進行的另一項藝術創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儘管 Peony和Agnes都積極投入推廣環保,但他們均認為要成功在香港推動垃圾改造,十分困難。Peony認為,大多數香港人環保意識薄弱,主要原因是日常忙碌於工作,較少時間思考如何令自己生存的地方可以變得更加好。另外,與日本和韓國相比,香港人扔垃圾實在太方便,甚至一條街有2至3個垃圾桶,使手上有垃圾的人可以馬上把垃圾扔掉,而不會產生把垃圾改造的想法。

Agnes亦指出,有些人對利用垃圾改造為藝術品存有誤解,覺得「污糟」。她笑言,「我並不是教他們從垃圾桶裏撿垃圾」,垃圾改造只是把一些平日家居不要的物件收集再進行創作。

地球上每個公民都有責任為環保出一分綿力,Peony期望市民可以由垃圾改造開始參與環保,再慢慢鼓勵身邊的人減廢。Agnes則計劃在未來做大型藝術展覽,通過展示由廢棄物料做成的作品,讓更多人得知環保藝術及其背後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