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地帶生活文藝欄

【歷史有話兒】第21屆康城影展被迫中止

49年前的今天,第21屆康城影展因聲援「五月風暴」而被迫中止,是戰後歷年來因中途取消而無人獲獎的唯一一屆(1948年和1950年因財政困難而停辦)。

昂利‧朗瓦事件

1968年2月9日,法國文化部長、著名作家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著手改組法國電影資料館,強行撤銷當時全權掌管資料館事務的創辦人昂利‧朗瓦(Henri Langlois)的職務。朗瓦在法國德佔時期冒死保護電影拷貝免遭納粹銷毀,又在戰後為電影事業的拓展作出卓越貢獻,出於對他的敬愛,自視為「電影資料館之子」的新浪潮筆記派、左岸派導演迅速與國內外電影界人士聯合起來,堅決捍衛朗瓦的地位,同時聲明絕不將電影拷貝交給沒有朗瓦的資料館。2月14日,包括藝術家、記者、影迷在內的數千人包圍了資料館所在地,甚至還在夜間與警察發生流血衝突。法國文化部迫於各方壓力,讓朗瓦恢復原職,但此事已為「紅色五月」埋下伏筆。

電影活動家昂利‧朗瓦
筆記派導演克勞特‧查布洛(Claude Chabrol)舉起標語牌「我們要朗瓦」。

五月風暴

1968年初,持續多年的越南戰爭、陳腐的學制等社會問題讓法國大學生極為不滿,部分學生受到毛澤東主義與「文化大革命」的精神感召,在巴黎乃至各省市發起眾多衝擊社會戒律的抗議活動。運動在5月發展到高潮,學生們佔領大學、築起街壘、與警察展開巷戰。5月13日,法國工會為支持學生運動,號召工人舉行全國總罷工,罷工浪潮急速蔓延,全國交通中斷,生產、通訊陷入停頓。左翼政黨此時開始表態支持運動,要求戴高樂總統下台。

「學生、教師、工人,萬眾一心!」

站在學生、工人一邊

第21屆康城影展(時稱「國際電影展」)原定於1968年5月10日至24日舉行,許多明星的缺席讓影展開幕式顯得有些沉悶無聊。杜魯福在13日晚已向康城影展組委會主席羅貝爾‧法烏爾勒布萊(Robert Favre Le Bret)建議取消影展活動,卻遭到拒絕,隨即返回巴黎繼續《偷吻》的剪輯工作。局勢很快發生變化。17日晚上,電影界人士和電影學院的學生在巴黎成立「法國電影管理委員會」,投票決定發起法國電影界聯合罷工,同時停止舉辦康城影展。杜魯福連夜驅車趕往康城,將這一決定告知眾人,請參賽的導演撤出各自的影片,並敦促評委向組委會辭職。

18日上午,原先為捍衛法國電影資料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改為停辦康城影展的動員會,杜魯福宣讀了由眾人共同起草的聲明,號召影評人和導演停止是次影展的活動,捷克斯洛伐克導演米路士‧科曼(Miloš Forman)、楊‧涅麥茨(Jan Němec)立即撤回《消防員舞會》和《宴會與客人》,攜《紅軍與白軍》、《閃耀之風》兩部影片參賽的匈牙利導演楊秋‧米克洛什(Jancsó Miklós)也宣布退出影展競賽,馬盧、波蘭斯基、導演特倫斯‧揚(Terence Young)、演員蒙妮卡‧維蒂(Monica Vitti)則辭去評委職務。但是另一方面,組委會和部分觀眾仍要求影展繼續進行,高達於是憤怒地向在場觀眾高呼:「我們說的是要跟學生、工人團結在一起,而你們卻還在講什麼推軌鏡頭和特寫,你們這幫混蛋!」隨後,西班牙導演卡洛斯‧梭拉(Carlos Saura)與演員謝拉婷‧卓別靈(Geraldine Chaplin,差利‧卓別靈的女兒)的作品《薄荷刨冰》因導演們聯手阻止而無法放映。

卡洛斯‧梭拉與謝拉婷‧卓別靈支持結束影展,不願主辦方繼續放映他們的作品。

眾導演與安保人員扭打起來,場面頓時亂作一團,人仰馬翻,高達的墨鏡再次被人打飛,杜魯福向後倒下,雙腳架在了高達背上。法烏爾勒布萊不得不宣布,在無法維持放映的情況下,康城影展於5月19日正式結束。

後續

影展結束後,因全國交通已處於癱瘓狀態,外國記者只好自行租用飛機和旅行大巴離開。5月底,五月風暴發展到頂峰,龐畢度政府與工會的談判、勞資協議的簽署均已無法平息事態。5月30日,戴高樂秘密前往德國法軍駐地,取得軍隊效忠,當即回國宣布解散議會並舉行大選。示威人群精疲力竭,逐漸散去。6月30日,右派在選舉中獲勝,戴高樂任命新總理,積極推行學生與社會要求的各項改革。

康城影展於次年順利舉行,平行單元「導演雙週」的設立讓影展變得更加多元和民主。林賽‧安德遜的《如果…》獲得1969年金棕櫚獎,接下來的十年時間裡,左翼電影在康城影展大放異彩。六八精神感染一代又一代電影人,當年杜魯福與尚-彼亞‧里奧派發傳單、動員學生的場景後來也出現在貝納杜‧貝托魯奇的影片《戲夢巴黎》之中。

諷刺的是,蘇聯於1968年8月20日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化運動「布拉格之春」實施武裝干涉,導演米路士‧科曼無法回國,只得赴美發展,隨後在1975年拍出著名的《飛越瘋人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