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隨筆編輯推介觀點

【教學隨筆】記者:血淚+使命(下集大結局)

Y2同學就三月五日資深記者林社炳及攝影記者何家達分享講座的感受……

攝影:符彪
剪接:符彪、張凱炫

許夢莉
兩位前輩今天的分享令我獲益良多,他們分享許多過往採訪的故事,最令我深刻的莫過於師兄何家達於08年採訪四川大地震一事,他當時親臨當地醫院拍攝採訪,眼見許多因地震而受傷的人痛苦、難過不堪,他仍然盡了記者的責任,拍下那悲慘的一幕,回港後更有半年時間未能走出陰霾。這段經歷不禁令我反思,若當時我是師兄,我必定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無法繼續採訪,對於師兄仍繼續拍攝,是佩服的。

師兄今天的一個提醒亦令我恍然大悟。網媒在現今世代愈趨興盛,不禁令我對記者前路感到迷茫,彷彿人人都能成為記者,那作為記者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但師兄今天卻提了一點「記者的使命感」……,指自己作為記者是報導事實,灌輸社會正確的訊息,最大的榮耀是貢獻社會,這番提點實在發人深省。


鍾詠浠
我對何家達所講的採訪故事印象最深。當中他提到最近採訪美朝峰會時,雖然基本上他們都沒有辦法拍攝到特朗普和金正恩,他距離兩位最近的時候也只是他們的車隊移動時,但他並沒有放棄,捉緊每一個機會拍攝。……這令我深深地感受到攝影記者要事前作出許多準備,如事前到現場視察,看看有哪些地方是適合拍攝的。另外他們也會隨身帶著相機,不放過任何拍攝的機會。 我認為記者工作時的心態應該要保持冷靜。

何家達說,攝影記者必須要保持冷靜,好像狙擊手一樣等待最佳的拍攝時機, 而且機會只得一次,錯過了便拍不到。 雖然現在的科技可以在一秒內拍14張照片,但他認為不可以依賴這些科技,要做好準備隨時拍攝。


梁穎思
今天(三月五日)的採訪故事,令我最深刻的便是退休記者林社炳的分享。炳哥在分享中台之間的衝突時感觸落淚,炳哥認為,中國大陸和台灣本是一家人,不應因政治立場的問題而影響兩地人民的感情,若中台發生戰爭,受苦的是人民,炳哥為此而悲傷落淚。令我覺得深刻的,是炳哥有情有義的性格,以及他對記者一職的責任感,當記者不能抱著「為打工而打工」的心態,要真心熱愛新聞、追求真理才能做到出色的記者。

我認為,在現世當採訪記者,除了要熱愛新聞、追求真理的心態外,更要有堅持己見的心,今天何家達分享了記者應否過份在乎點擊率。雖然現在不少人認為點擊率很重要,但何家達則認為點擊率不代表一切,「有些點擊率高的相片拍得很一般,而有些高質素的照片卻點擊率一般」,他這句說話便成了我深刻的金句。人們看相片都是各花入各眼的,因此不要過份著眼於別人的眼光,做好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便是一個記者應有的心態。


鄭可盈
令我感到最深刻的是:何家達師兄分享他採訪四川512大地震的經歷。何師兄在轉職攝影記者個多月後,便前往採訪如此重大的天災人禍。他講述在災區採訪家人重逢的畫面,令我深感震撼。因為記者要到處採訪,但當看到悲傷的環境時,難免要調整自己的情緒及專注採訪。所以,他提到自己邊哭邊按下快門的瞬間,令我特別深刻。


曾卓盈
我對何家達講述自己在08年到四川採訪時看見一對情侶在醫院相遇時大哭一事感受最深, 雖然他自稱隨後半年不能處理自己的情緒,但我很佩服他當時能冷靜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除了採訪故事,我對何家達敬業樂業的態度印象最深刻。他即使去旅行遊樂時,亦會選擇與新聞議題相關的國家,甚至無償地向公司提供自己的相片 作新聞題材。

我認為能把工作融入生活是一件美好的事,我很羨慕他能找到一份令自己完全貢獻給工作的職業,我相信他如此敬業樂業是因為他說過:「當記者要有使命感。」他視記者不止是一份工作,而是服務公眾精神,這是令我最為讚嘆及欣賞的。


冼君翹
我對何家達到四川採訪5·12大地震的故事最深刻。在香港這個福地成長,很少人會經歷過地震。那時他剛剛畢業不久, 就被遣派到四川採訪天災, 我十分佩服他的勇氣……他可以克服重重的難關。

在分享之中,我覺得最深刻的一句是「 失敗是學習的過程,因為失敗的滋味令你不會再想失敗,失敗的滋味使你成功」。 這句說話不單單可以套用在記者的工作上,更是人生的格言, 勉勵我們不要害怕失敗。


高藹澄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金句是出自何家達口中,他說「記者很多時都是『博一博』,你不會知道何時有好的東西」。另外,林社炳亦道出先進科技帶給記者工作的影響:「現時科技發達,對傳媒工作帶來便利,但這個亦是兩面刃」。


黃曉君
資深攝影記者林社炳指出的 “one shot one kill” 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他指三十年前的相機沒有現今的先進,要拉下手柄才能拍攝相片,因此他會靜侯時機來臨,抱住“one shot one kill” 的心態攝下一張完美的相片。這不禁令我反思現時不少人都會依賴科技,亦同時因為科技令我們退步。

經過昨日的分享,在兩位專業攝影記者身上獲益良多,明白在面臨艱巨和危急的情況下,仍需保持冷靜,亦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把握每一刻的機會,秉持記者專業的操守。


巫詠妍
常有人歸類人是理性還是感性的動物,但最理性的人面對災難發生、看見生離死別,總會有感性的一面,難免不會被悲傷掩蓋。但是若容易的就被情感掩蓋,就難以工作,所以我認為記者採訪時必須要帶上理智的心,臨危不亂,想一下要做記者記錄還是救護別人的責任,若是已經有足夠的救護人員在場或自己沒有能力施以援手的時候,那麽就唯有靠自己的筆、照片去記錄當前畫面,將真相呈現於讀者前。甚至,在工作與情緒之前,要先完成工作,以免被情緒掩蓋。


林施恩
何家達以狙擊手作比喻, 指出在複雜混亂的狀況下,攝影記者更須保持極度冷靜,並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這樣才能以專業的精神,去拍攝出一張珍貴的照片。

聽過分享,我認為採訪記者工作時,必須無時無刻保持冷靜,並且不要忽略事前功夫的準備。這樣才能夠如何先生所說,在影像時代人人都可以做記者的情況下,脫穎而出。

「不想再失敗的心態,驅使成功」何先生說的這句話,是我很喜歡的金句。何先生在分享中曾經強調,無論何時都要抱着憧憬去搏一搏,這樣機遇才會出現在你面前。


傅瑋遜
我對何家達在河內的採訪印象最深刻,因為他提到攝影記者在任何時候也要做好準備,並隨時把相機帶在身上,並把握每個有可能拍攝到重要相片的機會。今日的金句有炳哥說的「帶住兩把槍喺身」。除了手機能作拍攝外,亦隨身攜帶相機。


成若瑩
我對兩位講者所講的採訪故事均有深刻印象。何先生在講述自己出差到不同地方採訪,甚至利用假期去土耳其親身感受當地的遊行。何先生以自己不同的經歷,帶出作為攝記的苦與樂,亦帶出作為一個攝記,應當是如何的,自己10年來的堅持。令我想起自己曾經對舞台劇的執念,重拾自己的熱誠。

而另一位林先生在講述中國與台灣的時候落淚,即使做了前線採訪37年,今年亦65歲的他,在講述一些採訪經歷時,仍然會很激動。我本以為隨著年紀增長,人會對事物的感覺會開始變得平淡,而原來正正不是,有些事情或有些感覺會永不磨滅,一直銘記於心。

金句:
• 面對無數次失敗,才會有一次的成功。
• 做攝影記者有95%靠準備,5%靠運氣。


陸曉晴
聽完何家達的採訪故事後,我深深佩服他的專業精神。我是一個很感性的人,看感人電影要用一包紙巾拭淚的人,面對生離死別更會哭得要死。他教導我作為一名專業的攝影記者,要時刻理智的提醒自己冷靜處理任何採訪。此外,我認為「攝影記者要隨時隨地有相機喺身」是今日的金句,因為新聞無時無刻發生,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董穗晴
聽到何家達和林社炳的分享,我認為做採訪記者工作時心態應時刻保持驚覺,何家達分享他到越南採訪美朝峰會的最後一個晚上,忽然接到消息金正恩會開記者會,而他正和其他行家聚會,當初他認為可能是假消息,但最後還是到現場,雖然只是朝鮮的外交部長舉行記者會,但他並沒有後悔,他表示,做記者應時時刻刻保持驚覺和準備一切裝備。有些事情錯過了就不會再發生,因此不要放過任何一個機會。

而在分享中他提到,做攝影記者更需要有頭腦,要預先準備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例如現時在科技發達的社會,傳送一張照片十分容易,但當缺乏網絡下,便要尋找另一種辦法,所以臨時的反應是很重要。


余穎炘
記者是一份充滿使命感的工作,是一個可以透過文字影響社會思想的一個角色,作為記者必須對自己有要求,並且對大眾負責。昨日分享會上的兩位記者從沒放棄這種使命感,在短短的2小時分享中,已感受到他們經歷的辛酸,以及對記者這份工作的執着。擁有37年記者經驗的林社炳提及六四事件更流下男兒淚,這份熱誠令人難忘。


曾憲章
記者面對生離死別不太容易做到完全盲目,但要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別讓他們影響自己生活或其他工作,保持自己的專業性……何家達:我做記者係為咗一份使民感,社會必須有人講真話,為社會大眾利益著想。


梁雋姿
「永遠唔知幾時有好事」,何家達強調新聞消息永遠很難有完全的把握,每次收到突發消息,都不能抱有「做唔到」、「趕唔切」的負面心態。相反理應盡力嘗試,作為一個攝影記者,更要隨身攜帶相機設備,不要錯失任何機會。聽到以上的分享,我認為進行記者工作時,凡事都要認真對待,不要錯失每一秒的資訊消息,更要好好緊記傳媒責任,捍衛市民大眾的知情權。


丘培澔
有幸參與師兄分享會,何師兄分享零八年入行的辛酸使我印象最深……

何家達師兄在四川大地震的所見所聞,我未必能從他言語中完全感受到,但他對攝影採訪的熱情,驅使我希望有機會親身感受學習。


文紀喬
「當時的情況很慘烈,但作為攝影記者,要繼續攝影。」何家達表示整個四川大地震的採訪十分艱難,但仍然堅持。採訪記者工作的心態應如他所說,不管情況如何,都要保持專業的態度,為讀者採訪。

何家達又以去年採訪大埔車禍作例子,指出,多年的經歷過後,他對於天災人禍,雖不至於麻木,但懂得冷靜、會處理自己情緒。


張凱炫
何家達分享到他早前訪問完特金會後,與同僚去酒吧慶功。其中一名Bloomberg記者突然收到消息,指金正恩將在酒店開記者招待會。當時他們喝到半昏半醉,但一聽過消息後立即醒過來,進入「作戰狀態」。

他的專業精神令我留下深刻印象。記得之前上課時講過,記者有分日、夜更,輪流交替。身處異國,即使下了班,興高彩烈地慶功也好,一收到消息、有甚麼動靜,也要立即工作。相比起分更制,下了班的記者便真的下班,直至明日上班前,不會太過關心工作進展或內容。

這專業精神改變了我對記者的看法。他的經歷令我知道,作為攝影記者要隨時作好準備。正如林社炳說「我有『2把槍』傍身,一部手機、一部相機」。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身邊有甚麼事發生,或工作會否有廷伸發展。

金句:
• 講起一件重大新聞,讀者會記起一幅相片先,還是一段文字稿先?
• 要脫離影像泛濫,就要用腦袋、努力和事前的準備功夫去影好一張相
• 影得好一張相,個張相就係屬於您自己……


總結:
同學的分享令我更相信普立茲說的「做記者就是說故事的人」being a reporter is a storyteller,嘉賓分享個人難以忘懷的故事,他們都深刻烙印腦海裡。So, storytelling is still everything. Narrative is not going away. 大家加油!

★宋淑慧
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高級講師
《星島日報》、《星島晚報》前總編輯

【教學隨筆】一個「宋大姐」集結「老總房」以經驗啓發學子之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