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寫

【人物特寫】符永慧的社工哲學 —— 同行者

︳記者:文靜宜   ︳

符永慧在機緣巧合下投身社會工作行業,一做便做了20多年。他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助理主任幹事,是首批在天水圍北提供服務的註冊社工。對符永慧來說,在青少年範疇服務的社工就似「同行者」的一個角色存在,陪伴和引導着青少年成長。

20年多前,符永慧在機緣巧合下選擇了在青少年中心做兼職文職工作。兩年後,他入職社會福利工作員。由開始籌劃活動和接觸小朋友,到報讀夜校進修,再到完成社工文憑課程,前後共經歷了7年的時間。符永慧在通往社工的路途上雖遇到很多挫敗,但每一次挫敗都更堅定了他投身社工的決心。

符永慧回想起修讀社工文憑課程的歲月,不禁發出「嗰三四年都咪話唔辛苦」的感歎。因為當時一星期有三晚需要上課,而同時間在工作的單位有三晚當夜班,變相一星期已經有六日要在忙碌中度過。因為有時候無法兩者兼顧,他曾多次問自己為何什麼都不行。在近乎要放棄的時候,他堅持下來,因他發現自己從中得以成長,也獲取了更多經驗,更認識到社工行業的價值。

正因為在青少年中心和青少年和小朋友接觸較多,也因為自己年輕,而又對長者和社會福利範疇沒有太多的了解,符永慧在社工範疇中選擇了青少年和兒童服務。

他形容,一直以來與青少年和兒童的相處,積累下來,就是工作上的智慧和變得「得心應手」,「依家先至係可以將把刀磨利啲去幫到人」。相對當年,他現在能更有效地幫助服務對象。

同情心與憐憫心

在投身社工行業20多年,社工亦慢慢地融入了符永慧的生活。在開始社工的工作後,符永慧認識到,「可能係社工的價值觀更能影響自己,並改變自己」。他以「富有同情心」來形容自己的人生觀,而他認為當社工,要有一顆「憐憫他人」的心,看到弱勢社群的困乏和需要會樂於伸出援手。而通過社工行業,就更容易地讓他實踐自己的人生觀,「走出那一步」。

以往,符永慧認為,「自己唔得,咁都冇辦法啦。但而家會覺得人哋唔得,會需要我哋去幫手。」社工這行業也令符永慧明白到,對於社會上的不平等現象,是需要有人站出來發聲,並提供支援。他從商業角度和社會角度來作說明:商業原則是每個人透過自己的能力,去取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但社會上的確有部分人因為缺乏能力,因而沒有渠道去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正是弱勢群體需要受到大眾關注的原因。

為南亞裔小朋友補習

符永慧最廣為業界人士知道的,也是他最有成功感的服務,是為南亞裔小朋友提供補習服務。「有啲服務嘅開展真係要講機遇。」他最初因為在天水圍最北的天恒邨的青少年中心工作,而天恒邨是天水圍中少數族裔人口最密集的一條邨。有一次,他在中心中看見有家長為少數族裔小朋友收費補習,令他發現到這群小朋友也許在中文學習上會有一定需要,促使他思考為少數族裔小朋友提供服務,並讓他們融入社區。

事情的開始總是難關重重。剛開始時,他經常會遇到「雞同鴨講」的情況,也因為不熟悉而難以接近服務對象。但在多番宣傳下,逐漸得到各方人士的關注;不過,也換來某些家長的歧視。但符永慧仍然認為南亞裔小朋友的服務要堅持下去,因他認為,「越唔了解,誤會就會越來越多」,而教育可以慢慢化解誤會。

“ 大家一起去經歷,能為他們帶來信心 ”

社工就是「同行者」

符永慧形容社工有很多面的角色,有時會好像老師一樣教導知識,有時會像朋友般聊天,亦有時會像人生導師般分享經歷,給服務對象有一個參考。他認為青少年需要的,正是在長成過程中有人陪同和啟發,「唔係淨係跟我地行,而係我哋同佢一齊行」。

符永慧說,在兒童和青少年服務中,社工的角色就如「同行者」,就好像老師和朋友伴着他們,而且「同行者」就是一個過程,和他們一起經歷並透過經歷去持續這種關係。大家一起去經歷,能為他們帶來信心,從而促使到他們踏出改變的一步。小朋友和青少年在成長階段中會有很多人出現,但如能令他們改變,他們會記得這些人,這是一件很得值感恩的事。「可能有時會見到雖然隔左好多年,但啲小朋友都會認得自己,呢個或者就係做社工得到嘅意義。」

符永慧分享其青少年和兒童服務工作時,提到需要一定的精神和體力,例如在帶領活動的時候,自己亦要有一定的體力去應付小朋友旺盛的精力。他希望在自己的精神和體力能夠負荷的時候,留守在青少年和兒童範疇;一旦體力不能支撐,也許會轉向復康或長者服務,因為除了不會太花體力外,也有較為穩定的工作時間。

在可見的將來,符永慧會繼續在兒童和青少年的成長階段中,做一個「同行者」。而當他要轉向為復康或長者服務範疇時,相信他也可以做到與長者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