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寫大城今天專訪樹仁同學作品社會新聞編輯推介

【人物專訪】 躁鬱症大學生設IG專頁 做同路人的「同行者」

|記者:葉雯晞|

她是所有人眼中的「乖乖女」,小學跟隨家人做義工,中學被選為傑出學生,拿政府獎學金入讀中大護理系,會買食物給街頭的流浪者……這些光芒的背後,她也有過自殺的念頭。

她是誰?她是願意上鏡但不想公開真實姓名的中度至嚴重躁鬱症患者,她叫自己「細c」。在她的IG躁鬱症專頁 Shellandspines 中,這樣描述自己:「患有躁鬱症嘅平凡大學生。…… 宣揚『同行者』理念。Always be with you」。

中學開始間或情緒低落

小時候的細c已經很喜歡幫助別人,開始跟隨家人做義工,例如協助賣旗,以助人為目標。早熟的她甚至在小學的時候已經開始為供自己讀大學而儲蓄。細c雖然不是就讀一流的名校,但她身為中學的傑出學生,除了成績優異,也熱衷於參加課外活動,例如紅十字會義工服務。但家人及老師的期望,加上她對自己的要求,這些壓力讓她承受不了。在還未確診躁鬱症之前,細c只覺得自己多愁善感,很傷春悲秋,還會因為小事聲嘶力竭地大哭,情緒不受控制。其實細c很想將來做社工,其次是護士,但因為覺得自己很情緒化,怕自己不適合做社工,所以最終選擇護士的道路。

2017年9月,細c因為在社會服務方面有卓越的表現,獲得政府的多元卓越獎學金入讀中大護理系。在大學二年級,即2018至2019學年,細c發現自己情緒失控的情況惡化,於是求醫,之後確診患有躁鬱症。

在確診的那一刻,細c反而鬆了一口氣,因為明白到不是自己性格的問題。她開始更願意關懷別人,了解別人的情緒狀態和需要。也正因為之前在經歷情緒起伏的時候受過別人的幫助,她決意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就給予別人幫助。

躁鬱症的全名是「狂躁抑鬱症」,英文為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患者在發病時會出現抑鬱或狂躁情緒,有時候這兩種情緒也會同時出現。在抑鬱期間,情緒持續低落,以至很難去應付日常生活;狂躁時,情緒異常興奮,會影響思考和判斷能力,可能做出一些有害於自己甚至危險的行為。狂躁狀態分為輕中度狂躁病 hypomania 和嚴重狂躁病 mania 。

學懂與情緒病共存

2019年9月,細c躁鬱症的病情非常波動,因為爸爸確診患上肝癌,她頓時覺得世界沒有希望,覺得世界是灰色的,沒有一件事能令她開心。當時她寫好遺書,準備隨時離開這個世界。

當時她唯一的生存目標只是「不想愛我的人受傷」,不想愛她的人不開心,不想家人和朋友自責,不想因為自己的「解脫」而帶給別人傷痛的回憶。但她坦言,為別人而活的感覺非常差。幸好,她的朋友不停安慰她,陪她渡過難關。她慢慢明白,「真正愛我、關心我的人,不會介意聽我發病時亂說的話」。

雖然細c在確診患有躁鬱症的第一年很擔心自己康復不了,但由2020年開始她覺得康復不了也不要緊,因為她懂得跟情緒病共存,當感覺到自己有點抑鬱的時候,就容許自己不開心幾天,之後發現如果允許自己沒動力幾天,可讓生活慢慢回復到應有的步伐。她目前仍要服藥和定期覆診。

IG專頁做「同行者」

自從細c在她私人的IG分享自己患病的事後,突然收到很多人的關心,包括跟她一樣有情緒病的患者。但細c卻不想一直只提及自己有情緒病,所以她決定以「同行者」的理念,結合自己的畫作,在2020年1月,開了一個名為 Shellandspines 的專頁,分享自己的躁鬱症故事,以及讓其他患者知道有同行者在身邊。細c藉此認識了很多同樣有情緒病的人。

細c在2020年1月25日發的第一個貼文。

她在IG中說:Shell寓意烏龜,代表我病發時想收埋自己的感覺;Spines是刺蝟,好多人以為躁狂症病發時會有攻擊性,但刺蝟本身並非有攻擊性的動物。

她也曾在一個IG貼文中說:「生活很累|累得讓你窒息|但請你別忘記 你還有我|我會一直在旁 💙」

「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細c的IG每天可以收到多達150條訊息,動輒要花三、四個小時去回覆。但即便如此,她卻每晚都用心回覆網友的留言。但她認為,「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可以幫助受助者自己照顧自己,才算完成任務。她害怕有患者在溝通對話的過程中逐漸依賴她。

現實中,有一個情緒病較嚴重的網友,曾經兩度想過自殺,細c都義無反顧馬上衝去找她,但自覺不是專業的社工,不能24小時隨時候命,於是,她決定把這位網友轉介給相熟的社工,以提供更多的援助。

細c在她的IG上載短片,講述自己的經歷。

樂於助人

陪隨著 Shellandspines 的啟動,細c幫忙別人的熱情有增無減。對細c來說,幫人當刻只是在做覺得對的事,沒有甚麼理由。「由小到大,大家都聽過幫人是一件好事,做了會被人獎賞。好像學生應該要讀書一樣,幫人都是一樣應該要做的事。」

有兩次助人的經歷,細c的感受較為深刻。2019年冬天,她在旺角見到有一位只身穿單薄衣服的婆婆,跟她這個「全副武装」的女孩形成強烈對比。於是,她立刻買了一個熱番薯給婆婆吃。事後跟家人提起,但家人覺得她被行乞集團欺騙了。細c卻認為,那位婆婆最多只是騙她一個番薯,但她親眼目睹婆婆拿到番薯後十分開心,何樂而不為呢?「或者有時我會做一些好笨的事,大家覺得不值得的事,但做了沒有壞處為何不做呢?」

去年年底,細c 遇到一位露宿長者,坐在店鋪的欄杆旁邊。不知道有意還是無意,店鋪職員剛好在落閘的時候踫到伯伯的肩膊。聽到伯伯痛苦的叫聲後,細c 馬上走過去幫忙,查看伯伯的傷勢。在得知對方沒有吃午餐後,就買了一碗粥給他,並在隨後陪伴他聊天,發現對方是一位有人生閱歷的人,卻不幸患有腦癌。

c的大學生活

回想當年初入中大護理系,心裏並不好受,因為護理系錄取的學生至少要在DSE獲得6科29分的成績,而以她的DSE分數是不足以入讀的,只因為有多元卓越獎學金才令她能成為中大護理系學生。看到自己與其他同學的成績有差異,她一直覺得自己不值得在這個校園學習。讓她加深這種想法的,就是在上護理課的第一天,教授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卻圈著她的分數表示,這位學生應該更加努力與同學拉近差距。當其他同學講著流利英文的時候,她就為自己的「中式英語」感到很不好意思。

但她逐漸發現DSE分數不代表個人的能力,而讀書的成績也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她形容自己絕對不是一個「醒目」的人,永遠做不到不用努力就能成功,故她清楚知道要「將勤補拙」。「就像我現在讀護理系,只要你夠勤力,就不會考太差的成績。」

從比較中找出個人優點

她一直相信一句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即看見別人好的地方就向人學習,看見別人壞的地方就提醒自己不要重複他們的錯誤。但細c不會因為比較而使自己自卑,她懂得透過不停與人比較,肯定自己的優點,以及改進和提升自己。「透過與人比較,我可以知道自己比別人差還是比別人好,然後想出改善自己的辦法。」例如,當她知道同學的GPA比自己好,她會想想背後的原因和改進的辦法。她強調,她成長的方式一直都是如此,比較後想出解決方法才是比較的重點。

對於未來,細c希望裝備好自己,以幫助更多人,包括不斷進修關於社工和心理學的知識,以補自己能力的不足。她說會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幫人的初心。她也要求自己將來好好的賺錢養家。

細c在中學時備受讚譽,但也帶來壓力,最後被躁鬱症找上。記者問她如果可以跟以前的自己對話,會說些什麼?她想想後說:「多謝你走過那段時期,我知道真的很難過。但多謝你懷抱希望,那時候堅持下去。當時的堅持,成就我能做更多的事。」

細c的畫作和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