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反滅聲」之後呢?

星期天,有數千人走上街頭爭取新聞自由,儘管這已經超過主辦單位估計的遊行人數……然而,坦白說,相對於今天香港傳媒面對的嚴峻形勢,這些遊行的聲音,遠遠沒能達致影響北京、特區政府,甚至是傳媒老闆的效果。

首先,一些沒有出席遊行但本身高言支持言論自由的人,似乎是掉落了一個誤區:「我討厭李慧玲的評論風格」、「我不喜歡聽李慧玲的聲音」、「李慧玲只是利用新聞自由來爭取另一份好工作」……如何去判斷李慧玲被即時解僱的事情,大家可以有不同的評語評估,但無可否認的是,李慧玲是被粗暴解僱,而且僱主商業電台是沒能提出合理的解釋。再加上近月來連續發生《南華早報》、《信報》及《明報》涉嫌干擾新聞自由的事件,因此,如果將李慧玲被解僱看作是獨立事件,即一個員工被解僱,似乎是未能看透全局。

當然,沒有參加遊行的人,還有另一些想法,他們不太滿意主辦單位「記協」在遊行中未能提出具體的訴求。這次遊行,主辦者是舉起了「反滅聲」的主要訴求,即反對打壓新聞及言論自由,然後,人們會問,然後呢?比如,記協是否該提出在改變現行制度要求,包括改變審批傳媒機構的續牌機制,使審批過程公開透明,讓公眾人士參與,而不是特首會同行政會議說了就算。如果能夠成功爭取此一訴求,至少可以解除了這個對傳媒機構「續牌審批」的金鐘罩。

可惜的是,大家的期待,還沒有發生。遊行之後,大家還可以做什麼呢?就是不再聽商台,轉去聽D100,僅此而已嗎?如果不從制度上去改變,轉了一個台,又獲得了新聞自由了嗎?顯然沒有。這才是最讓人憂心,和灰心的。

《香港評說》 謝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