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章觀影感言

《點對點》:點對點的直線拉遠了

【觀影感言】電影《點對點》由黃浩然導演,故事講述一段有關情牽點點圖的緣份故事。據導演在訪問中表示,故事源於1999年朋友門的一席話,幾經風雨,最終成就了這部作品,磨劍十年,相信不簡單,也見十足誠意;但是也見複雜了。
從點點圖開始,這些點點圖印刻於各區地鐵站附近,一度引起網上熱話。一名長春女子來到香港,偶然地發現這些點點圖,於是一場點點圖猜謎遊戲於焉展開,也為故事添上幾份懸疑。同時,導演拍出這段點點圖之追蹤故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又加添了許多本土、環保、保育、漫活等元素,好不豐富。
筆者看後最感興者,乃現代緣份故事,除以網絡世代展開之餘,原來可以回到基本現實面,從現實可觸可感的點點圖開始。網絡虛擬世界變成現實觸感的世界,也見神來之筆的角度。
故事以點點圖為中心,電影中亦常強調這些點點圖沒有了數字記號,因此變成一個謎。如何連起點對點,劃上直線,連成一個圖案。故事本身亦設定了許多點對點的留白空間,線路如何走下去,觀眾卻有點迷茫。
首先從點點圖到一段緣份,由緣份衍生出本土和保育等話題,本身已是一個十分複雜的話題。同時,故事中亦有不少人物,除了男女主角外,亦見由邵音音主演的校長一角,其角色功能見所發揮,還是功調失調。她似發揮著緣份紅線功能,但最終還是緣份本身引連男女主人翁。
故事又用了「大丸」的故事。自己從小經常到銅鑼灣,因為叔叔居於其中,常聽到見到或經歷過者,大丸當然是必然之選,但記憶中除了大丸,還是大丸。那年意外,到底在這個緣份故事而言,這是關鍵引子,錦上添花,還是畫蛇添足;意外是大丸本身之內涵值,但關鍵還是大丸本身,如是意外沒法作為轉載力。其實,問題又回到邵音音一角。邵音音當時在大丸工作,因為死神放手,讓她鬼門關擦身而過,但卻留下一段傷心回憶,還有故人之子。這段記憶十分沉重,但卻在故事中浮光掠過,僅僅帶出男主角與校長之關係,其作為某種敘事隱喻甚至敘事轉喻,是否又呈現著某種功能失調。
聽到電影監製所言,他們不甘心讓作品流於一個愛情故事,因此決心融入不同的元素,同時加插不少小龍鳳於其中。目的為何?讓電影更見深度,還是如導演所言,大家看完以後,對電影中的疑問google一下。為何不甘心流於一個愛情故事,這個論述似乎對愛情故事欠缺了一份尊重,試問多少經典也以愛情故事作為類型。
另外,長春、香港、台灣,三地見諸於電影中,導演努力把三地聯繫起來,如果筆者沒有捉錯用神,長春與香港以輕軌連起來,香港與台灣則以單車相連,其以抽象方式帶出三地的關係,或者看成某種微妙的關係。但又如導演所言,女子是否來自長春,其實不重要,其僅表達著某種外來人的角度,這已是隱喻之全部。為何來自內地,原來更重要的原因是缺少資源成本。問題不在這裡,而是變成兩岸三地,所意又如何。
如果兩點之間的最近距離是直線,《點對點》則讓這直線兩端的距離愈拉愈拉遠了。故事除了主軸以外,枝節太多,但這些枝節原來緣自不甘心,卻不是故事本身之設定,如是別具意義嗎?點點圖、緣份、「大丸」、意外、故人之子、港人回流、兩岸三地、保育,城界、張柏芝、《不一樣的我》與欣澳、本土,故事真不簡單,但其實複雜得難承受,甚至有點造作。但主題到底是甚麼。「大丸」已經沒有了,為何我們仍以某種存在方式來經驗和實踐。
忽然想起綾辻行人《An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