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章觀影感言

《頭號公敵》:公敵又到底是誰

【觀影感言】電影《頭號公敵》(A Most Wanted Man)由安東寇班(Anton Corbijn)導演,演員包括已故荷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和麗素麥雅當絲(Rachel McAdams),其中荷夫曼可能是這部電影最重要的角度或賣點,因為《頭號公敵》是荷夫曼的遺作。荷夫曼的演出似乎已見諸不少評論焦點所在;荷夫曼那股攝人的壓場力,實在讓人無法抵抗。電影開首第二幕,荷夫曼在枱上翻看照片、吸煙、思考,舉手投足,深沉孤寂,仿佛跟開首一幕,浪花岸邊濺起,互相呼應,力度也見恰到好處,其亦在在說明這電影似乎訴說著,我們正在近距離觀察中一件權力、背叛、絶望的大事件。
電影改編自英國作家John le Carré的作品,據悉故事取材真人真事。一位來自車臣與俄羅斯混血男子,偷渡至德國漢堡市,圖取回其父親生前遺產,但他認為遺產是不義之財,便透過民權律師捐給慈善組織。但其慈善組織卻暗助中東「恐怖份子」。荷夫曼飾演的德國情報主管,便一直從旁監視;但他沒有意圖以毀滅式手段對付該組織,相反希望控制當中要員,以建立長期監察和防護網,他相信如是更有利於反恐。但美國透過柏林領事插手其中,她跟柏林情報官員想法一致,必須寧枉莫縱以消滅所有潛在恐怖組織。
最終,荷夫曼以為設下天羅地網,卻於關鍵一刻被出賣,其所努力之經營被美「德」聯手破壞。對於荷夫曼而言,這不是第一次遭出賣,而是一次又一次遭到出賣,情報生涯中一次又一次地遭受背叛和絶望。
電影中所有人物均各有苦衷,也有各自理由,不是絶對正義,也不是絶對邪惡,只是現實讓他們走在一起,正面著各自苦衷。
然而,縱使各有難處,但美國之角色始終予人一份霸權的壓迫感,為何美國人在德國情報系統可以呼風喚雨,這是政治現實,大家明白之餘,也無話可說。但是,故事明明以德國漢堡市為主場景,但自己從電影中似乎沒有聽到一句關鍵之德語對白。美國之所以反恐「未竟全功」,因由成敗似乎盡在不言中;公敵又到底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