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

《選戰》:埋單計數

【議事論事】

香港電視開台劇《選戰》終於完結,四個月來共15集的故事,終究沒有「開估」是葉晴(李心潔)還是宋漫山(廖啟智)坐上特首寶座,大抵是為續集埋下伏線。續集能否開拍言之尚早,但這部挾住佔領運動熱潮上映的劇集,真的值得「神劇」之名嗎?

每周播放一次,每次一集的模式,對港人而言仍然算是有點新鮮。港視的劇集劇情普遍比較緊湊,以《選戰》為例,15集的故事換成大台去拍攝,定必拍成30集以上的長劇,再硬生生加入大量無關痛癢的感情線、三角戀等枝節,令觀眾追看的意欲下解。如今把故事濃縮,就算一個星期才播一集仍能「吊觀眾癮」。然而,雖然故事緊湊,但來來去去都是互揭黑幕、公關戰、枱底交易之類的橋段,兩大候選人在政綱上的較量反而較少,未知是否有意為之,暗諷香港的選舉靠門面取勝,如果2022年的香港仍然如此實在不無悲哀,但既然是虛構故事何必如此悲觀?

一再強調「政治是黑暗、醜惡、與金錢掛帥的東西」,久而久之就變成「自證預言」,有如家傳戶曉的「丁蟹效應」一樣。筆者不是希望港視天真地樂觀,只是實在沒有必要繼續向香港人灌輸這種信息。畢竟看港視的較多是年輕人,如果連他們都失去對世界的盼望,未來的香港又可以變好嗎?

表達和拍攝手法亦有不少值得商榷。每集開首的字幕有提綱挈領之效,可圈可點,但用字幕去交代劇情發展未免太過兒戲。故事中後段,葉晴宣布用網上公投來決定是否繼續參選。本來在宋漫山動員之下,公投要面對一定的危機,但忽然鏡頭一轉,字幕指大量市民參加支持葉晴的集會,公投順利,她可繼續參選,惟完全沒有解釋原因,過程更是只用文字來交代。需知道不論是電影還是電視,比起其他傳統媒體最不同的地方就是有畫面。就算實際拍攝有困難,但解決的方法有很多,並不是說用文字就是死罪,但如此只用文字交代,不輔以一些相關畫面的手法,確實大台的製作也不會如此兒戲,《選戰》卻不知為何犯了這錯。

另外,本劇為了模擬現場燈光,把燈光調暗以提升電影感,令到觀眾偶然會因為太暗而看不清,有點因小失大,電影感不是人人懂欣賞,如果連看都看不清,觀眾實在難以有耐性看完整部劇集,可幸後來港視從善如流,推出調光版本,令觀眾可以自由選擇。額外的工作應該不會太多,卻可以令香港人感受到「有得揀,你至係老闆」,意義甚大。

選角方面可以看到港視的毫不「慳皮」,找來金馬、金像獎影后李心潔飾演主角葉晴,李出身於馬來西亞,本來不應挑釁她的廣東話,其實也說得不差,她本人也找來專人指導,但聽起來始終覺得很突兀。最大問題是,葉晴這角色比起宋漫山實在不夠鮮明,由起初的「大左膠」,到中段開始被「大染缸」改變,開始懂得耍一些手段,與對手作交易,但到了後期卻顯得模糊,與競選辦主任張癸龍(王宗堯)一條似是而非的感情線漸成焦點。反觀宋漫山不必依賴他人,他的深謀遠慮,對權力的追求是越見明顯,加上廖啟智的發揮令到角色更現實。王宗堯飾演的張癸龍,這個「謀士」令智叔未至於要獨力支撐整套劇集,令政壇新丁葉晴面對老狐狸仍有一定勝算,王宗堯實在把無賴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也許拍《喜愛夜蒲》、《一路向西》時累積了不少經驗,而面對葉晴時卻又能表達出心底那份不輕易展露純真,還有一份含蓄的愛。

誠然,《選戰》的故事有很多值得發揮的地方,但也許為了趕完工避免超支而草草收場。雖然明顯已為續集鋪路,平心而論《選戰》只是題材突出,在觀眾看不到或未必留意的細節花了不少心思,但在觀眾看到的地方卻未能做好,甚至比大台的製作更差,有點本末倒置了。王維基先生不可能不明白,單靠民氣港視撐不了多久,如果兜兜轉轉,港視製作原來不比大台好太多,恐怕他的電視大亨夢難圓。還望他們好好正視《選戰》的敗筆,不要辜負港人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