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章生活文藝欄觀影感言觀點

《星聲夢裡人》:「成名要趁早」

《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憑著奧斯卡金像獎14項提名和七項金球獎榮譽,載譽上映,電影自然讓人引頸以待;以歌舞片形式招徠,不禁讓人想起上世紀二十年代,歌舞片就是一服忘憂劑,也是逃避現實的「良方」。電影讓人看到夢想,但同時亦說明現實何等殘酷,堅持不棄者有幾人。

《星聲夢裡人》作為一部美式愛情歌舞片,從今天的市場而言,未必是主流的選擇,但捧場客還有的。電影由戴文查素列(Damien Chazelle)同時擔任導演和編劇。戴文•查素列可算是少年出英雄;他於2009年完成首部作品,如今便獲得如斯地位,電影猶如金光貼身,實在讓無數追星尋夢的台前幕後所羨慕;正如張愛玲所言:「成名要趁早。」賴恩哥斯寧( Sebastian Wilder)和愛瑪史東(Mia Dolan)分別飾演男女主角。電影的故事講述兩位滿懷理想的藝術志趣者,一位是爵士鋼琴家,一位則是女演員,他們走到洛杉磯的高速公路上,因緣巧遇,各自期盼著各人的夢想,希望在各自的領域一展抱負,更望夢境成真。可是,女演員竟然忘記初衷最終成為眾人欣羨的大明星,珠光寶氣,萬人注目,但忘卻演員的意義;男主角卻最終成就理想,開了一家爵士吧,以爵士為生,也以爵士為樂,獨守一店。

導演以反向手法交代故事,故事一直訴說著女主角何等堅持,為了理想看似獻上一切,甚至質疑男主角為何從事流行音樂的玩意,好不清高;但男主角卻在在說明自己也得生活,說明沒有忘記來到洛杉磯的因由,一心一意成為一位爵士鋼琴家,爵士與鋼琴一直是自己的理想,毋忘初衷;但人生總得靜待機會,高低起伏,捱過來總有一萬個方法。可是,走到最後而忘記初衷者,原來是女主角,她口口聲聲大言如何堅持理想,但最後卻成為荷里活的「夢裡人」;她到底是看透人生而放棄理想,還是抵受不住富貴榮華的誘惑。

人生、理想,其實只有過來人才明白。如果筆者需要打一個看法,這是一部不錯的作品,但14項提名到底其切入點為何。從電影開首的歌舞,其以一首《Another Day of Sun》開場,以一鏡方式拍攝,但電影以故事和演員為要,效果是否略遜;但更甚者,其作為一部歌舞片,其只看到歌和樂,舞者又何動(除了首場戲碼)。爵士樂情懷和歌舞片似乎又有著某種的落差,更遑論百老滙式的場口。

同時,導演編劇是否過於貪心,電影的元素實在太多太多,以圖一片論盡世情,其似乎在訴說一個荷里活的故事,又鼓動著歌舞片,又為爵士樂寫上一首現代怨曲,人生和理想,物化和高尚,何其宏大。其中最後一幕以平行手法交代女主角與男主角如何夢想互換,看似新鮮,其實花巧,而且今天而言,同類手法用得太多太多。但更重要是男女主角之情,拍不出一份美麗與哀愁,也看不到一份青年為了理想而義無反顧之精神。女主角其實是偽君子,筆者完看作品,也沒有半點憐惜,甚至慶幸他們沒有真正地和聲合唱。

獎項總有著一種期許,就是為了現實和殘酷說項,理想仍是理想,但有時獎項就是殘酷本身。時間或許才是最好的評判。「That now our dreams, they’ve finally come true.」But just for you. 崢嶸歲月,追夢之難,只有過來人才明白,如果玩玩花巧,大言道理,在失意者眼中只是一襲風涼話,成名有多難,堅持又需要多少勇氣。張愛玲說得對:「成名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