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章生活文藝欄觀影感言

《導火新聞線》:新聞界需要一個談判專家

電影《導火新聞線》以新聞為題材,其延續本港電視版之外,同類電影近年也不少,無論是荷里活,還是日韓作品,新聞題材作品比比皆是;遠者如Veronica Guerin (2003) ,近者見《頭條殺機》(2014)、《職場大翻身》(2015)和《華爾街綁架直擊》( Money Monster)( 2016)。其中筆者最喜歡是《The Life of David Gale》(2003),Kevin Spacey演出壓盡全場。至於《導火新聞線》,也是一部值得觀賞的作品,無論故事節奏,還是劇本誠意,均見出色且讓人動容。

然而,筆者對於這部電影有三點意見,擬跟大家分享。首先,電影節奏是否可以更好,更配合主題;第二,自己不喜歡樂嘉輝(王宗澆演)這個角色,他根本就電影故事的原罪,為何電影沒有質疑過他,反成為電影中的新聞英雄,看得不舒服;第三,談判專家原來才是「主角」。

《導火新聞線》劇本及拍攝手法,均能把電影和劇情層遞漸進,故事由一宗電視台挾持事件開始,透進至法律和法案正義之角度,繼而衍進至特權問題。電影尚見推進之力度,但是筆者以為這個節奏作為故事節奏之支撐點,劇本和導演均能拍得淋漓盡致地以電影語言來說明。然而,電影拍不出今天新聞室之時間節奏,其似乎有意把其時間觀限於一個特定時間,表面上就是挾持者所定下之午夜十二時,電影一再強調「十二時前」「十二時前」「十二時前」;但是若言針對電影主題,即新聞記者之背景,其是否未能全面配合。今天新聞記者之時間觀是否不僅僅是一天如何如何,而是如何先於別人八秒,下一分鐘、下一個小時,每一小時有多少隻故仔,這一小時如何又如何,死線變成每一分鐘。電影中僅見一幕得配到位,總編要求記者寫出稿件上網,記者回應要十分鐘,總編回應五分鐘,但五分鐘未及得來,別家新聞已上載,這才今天的新聞的節奏。這些情節是否有效布局全片,以反襯出新聞室之時間觀。

至於樂嘉輝,他似乎就是這部電影的原罪。譚銳智(吳孟達演)脅持電視台工作人員以及「疑兇」,這場口看來似曾相識,《華爾街綁架直擊》亦見相似開場戲碼;同時,譚銳智之所以脅持眾人,皆因他多年來「持之以恆」地請願,要求重新修訂「一案兩審」之法例而未果,樂嘉輝則「建議」以非常方式引人注意,才可以成事,如是譚銳智便走上不歸路。樂嘉輝為何當日不把新聞寫出來,因為市場壓力和現實便消極所為,這是記者所為嗎?至少他應該試寫試爭取。正如《職場大翻身》(2015)中女主角相信新聞不真實便放棄了,採主刊登了故事,女主角質疑上司為了市場不理公義,上司反問她,你是記者,明知不真實,便放棄不寫,這是退縮,妳認為故事虛假不真實,更應該寫出真相。樂嘉輝,你為何當天不報道「真相」。第二,樂嘉輝口口聲聲自己如何無奈,但採訪時卻私自拿走死者電話,更帶回報社,難道這又是「正義」採訪嗎?這不是一種偷竊嗎?這是重要證物。記者拿走證物,自己當了記者多年,拍照已是「最高消費」,取走證物實在也不敢為,又難道非常時期可以用非常手段,其跟閃報之不道德報道何其分別,五十步笑百步;還有他對閃報採訪手法不以為然,便出手打人,記者是否應該比別人更理性,如斯沖動,如何理性報道,記者不是電影英雄,樂嘉輝作為一位記者太多不稱職,太多矛盾。然而,樂嘉輝是這部電影核心角色,作品借其反映新聞工作者之無奈,卻給予他過多光環,而且電影不斷地反映負面之角度,新聞也有陽光故事,電影沒有平衡真實,以致新聞之價值觀呈現失衡。電影需要起承轉合和衝突點,但也需透出說服力。

片中另有一些情節略嫌誇張,如記者為了拍攝一張煽情照片,不理小女孩生死,是否過分「失實」;自己相信本港記者們不至如斯無良。另外,電影使用不少關鍵語和點子,如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和「禿鷹與女孩」,二擇其一,其是否已足夠,如是反讓主線故事失去重心;其中拍攝「禿鷹與女孩」之攝影記者Kevin Carter作為一名新聞攝影記者,他於1994年獲得普立茲獎,其後又自殺,信息太多,不易於點滴電影主題。

電影最後以眾人力量逆轉勝,但所憑借者不是新聞力量,而是網絡力量,新聞和網絡是分別的,為何不是以一篇優質的新聞報道爭勝至最後,新聞和真相從何說起。相反,電影中的談判專家則是全部的正義所在,因為他們堅守信念,談判專家永不說謊,從不越軌,他們為了原則堅守至最後一分鐘,不言放棄。然而,樂嘉輝卻一早已經放棄了,如今一言弄出軒然大波,這是當日「戲言」,還是「無心快語」,但出事才見「覺悟」,電影卻沒有對他有所質疑,反成為新聞英雄。記者輕易地因為環境如何難艱而退縮和埋怨,還是「艱險我奮進」。如果社會美好如斯,又何需新聞記者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