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通訊局只是裝飾性花瓶?

香港電視的發牌風波,未有緩息之勢,引用「權力及特權法調查事件」的提案在立法會功能組別及親建制直選議員的合力下,成功阻擋了。但卻不代表事件暫告一段落,原來好戲還在後頭。

這場好戲,主角是通訊事務管理局(下稱通訊局)。在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召開的特別會議中,通訊局主席何沛謙突然決定缺席,取而代之的是提交了一份爆炸性的文件。這份文件揭穿了特區政府兩個謊言。首先,文件指,通訊局一向支持發出三個牌照,這種說明挑戰了特區政府發出兩個牌照的理據。更何況,當特區政府決定只發出兩個牌之後,沒有再徵詢通訊管理局的意見,通訊局在文件中註明此點,似有不滿特區政府暗度陳倉之意味。

另一點,也是相當具爆炸性的。特區政府一直強調,根據顧問公司報告指出,香港的市場未能承載再多三家無線電視台,如果全都發出,恐怕會引起惡性競爭。但根據通訊管理局提交的文件指出,顧問報告根本沒有對未來市場發展方向提出假設,相關內容只是根據各申請提供的「靜態資料」。如果根據通訊局的內容,那麼,特區政府一直所說的要有「循序漸進」的發牌制度,原來不是來自於顧問報告。那麼,來自什麼地方呢?目前最大可能,就是行政會議,或是特首。然而,根據早前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表示,行政會議只是顧問角色,換言之,發牌決定權,還是握在特首梁振英手裡。

通訊局是一個法定機構,向政府提供廣播事務相關的立法建議及檢討法例內容,但這一次,通訊局在兩個點上均出現與政府明顯不同意見,到底,這些法定機構還有沒有存在價值?還是,它們只是替政府當花瓶裝飾品而已?

《香港評說》 謝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