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觀點編輯推介

為石縫生長的香港電影打氣(梁啓業)

週末想看電影,打開電影院網看看,九成的院線都在放《黑寡婦》。隱約地,看到有一套港產片在上映:《殺出個黃昏》,演員是我兒時偶像:謝賢(他那黑白版的《英雄本色》,簡直就是那年代香港本土電影的經典,現在的年輕人可能衹知道他是謝霆鋒的老豆) 。就在這些荷李活MARVEL大電影的巨輪踐壓下,居然還上到一部地地道道的港產片,你看香港電影人多有韌勁!

香港電影是否已死?這和問香港足球是否已死一樣,不要浪費時間去爭論。這並不是在於字眼的辯論,而是要客觀現實的去接受現實,忘記背後,努力籌劃將來的時刻。

現在香港電影的格局是這樣的:一班高級組香港電影人才大批移往中國內地,去製作有中國龐大市場的合拍片如《紅海行動》、《緊急救援》等,另外一些中、下型的製作就是靠本地的電影公司老闆或政府及私人的電影基金去投資製作,如最近的《手捲煙》、《金都》、《幻愛》等都是。通常這些數百萬元預算的作品,由申請或賣橋、籌備、拍攝、後期等的整個過程,最少都要兩、三年時間,所以就算是一個曾拍過成功作品的新導演,很多時都要等上一段時間才有新戲開,所以這階段是從業員生計的最大問題。

我並沒有解決方案,我衹是想提一些願景:

我期待香港「新新浪潮」電影人的出現,還記得《上流寄生族》嗎?我絕對覺得香港電影人是有能力拍出這樣級數的電影。我們是需要基於自己香港本土文化的氛圍下,創作出有國際視野的劇本。我們要相信創意、想像力、識見比龐大預算更有機會震撼人心,讓人感動。我們也要抱著赤子之心,去探討社會、人心的問題,有深度、有智慧的故事可以超越政治、權力的制肘。我們若能有幾套成功的作品,讓世界認識香港電影,這很可能就打出一個缺口,帶動整個行業。我也更願景我們的教育能令更多年輕人會愛閱讀、愛影像,繼而喜歡講故事、看電影。電影是不會死的,無論電腦、互聯網科技有多進步,怎樣也不能取代面向一個大銀幕、沉醉在靚音響中,和一大班人同哭同笑地去看一套電影的感受。

我平日行街時特別喜歡看到那些冒起在石屎隙縫中的野草,它們會特別青綠,特別強壯。我非常欣賞這種生命力,它是不會理會旁邊是甚麼東西,環境條件越艱難,它越會傲然茁壯生長。我寄望香港的本土電影也是一樣。

梁啓業
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高級講師

(新傳網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