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仁同學作品編輯推介

深水埗舊物店「疫」來順受

時代變遷,昔日往事如煙火,只有古物能讓褪色的回憶重現。深水埗界限街有間只有幾十呎、專賣舊物的街舖,傳媒報道是由一對情侶開設。店主表示,喜歡儲存新奇得意的舊物,每次成功出售舊物,又能令客人「多一舊嘢」,故把店舖命名「多嚿嘢奇貨屋」。

多嚿嘢奇貨屋的英文店為「Store9Yea」

廣告業生意跌轉攻網售舊物

疫情肆虐,原本從事廣告業的兩位店主亦受到影響,生意下跌,廣告客户「不找數」,他們變相增加空餘的時間,同時亦變成「手停口停」。有朋友邀請他們參加市集,之後發現很多香港人對舊物感興趣,於是作出新嘗試,在網上平台售賣自己的舊物,「正職得閒,多了時間打理網店,既然這麼多時間留在家,倒不如租一間鋪頭賣舊物。」

舊物跟新貨不同,始終會有暇疵,客人揀貨都傾向「摸上手」。遇上疫情令租金下跌,男店主決定入市開實體店,「不想客人買了回家才發現物件有暇疵,不想欺騙顧客,所以最終決定開店。」

店內的舊物來自不同國家

街坊閒言閒語中自強

店舖面積不足一百呎兼三尖八角。男店主表示不時聽到街坊的閒言閒語,例如看不起其經營能力,直指「間舖咁細擺個花樽都無啦」。他笑言店舖的玻璃隔音差,聽得到街坊所有的品評說話,自己像動物園的動物般被觀看。他坦言,有時候會因而感到洩氣,但漸漸又做到不再理會閒言閒語,因為認定店舖小是一種特色。他解釋,即使有面積較大的地方也未必會選擇,只要做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便足夠。

店舖出售的都是店主們喜愛的物件。

賣舊物建立成功感循環

男店主表示客人以年輕人為主,形容時代發展迅速,令年輕人愈來愈珍惜舊物,例如再次流行的黑膠唱片。他表示,搜羅舊貨的原則是符合年輕人的喜好,看到客人真心愛惜舊物便心滿意足,「賣舊物是一個令我感到開心和成功感的循環。」

店主又認為,坊間的舊物店不存在惡性競爭,反而是良性競爭甚至沒有任何競爭關係。他解釋每間店舖的風格和貨品都不同,以自己店為例,一直售賣店主喜歡的東西,主要是外遊時發掘的舊物,可算是獨一無二。他又認為,舊物店不應一面倒迎合客人的喜好,反而店主應堅持出售自己喜歡及認為漂亮的東西,以免喪失店舖原有的風格。

疫下滿足市民「離港購物慾」

在疫情之中,各行各業的生意難免受打擊,但店主認為舊物店反而有起色。店主分析指,市民因疫情未能到外地旅行和購物,而舊物店出售來自不同地方,例如日本的舊物,可以滿足市民「離港購物慾」。

他又表示,在疫情較嚴重的時候,不少人要留在家中工作,反而令網上生意增加三至四成。但他希望疫情能夠盡快完結,因很多舊物尤其是機械類,例如黑膠機、相機等,需要店主外遊搜購入貨,以便檢查貨物質素,以免誤選未能出售的東西,例如一些未符合本港電壓要求的機器,或本來已損壞的「死貨」。他承認,現時家裏存有不少「死貨」,正在努力學習修理再出售。

舊物店滿足客人感開心

店主表示,仍未肯定舊物店的發展方向,因當初只為興趣而開店,同時只屬副業,並非為賺錢而起。他提到假如時光倒流,依然會選擇開舊物店,因營運以來一直感到開心,雖然與另一女店主會因公事而吵架,例如爭拗貨源和貨物款式等。

他說有時候看見客人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表現興奮,便覺得很開心和滿足。他舉例,曾經有一位客人見到店內有一個小丑音樂盒,才發現原來是自己小時候遺失的物品。另外,有些長者會將店舖門口的名字「多嚿嘢奇貨屋」誤讀為「多嚿嘢寄貨屋」,入內查詢能否代為寄賣東西。

顧客黃小姐看到擺放店外的舊水壺,便停下腳步拿起。

採訪當日,顧客黃小姐對店舖出售的舊式水壺感到驚喜,「已經很久沒有看見這種水壼,原來現在還有!現在的水壺雖然設計很精美、款色很多,但都不及以前的耐用!」

店主認為,可能店舖面積較小,方便與客人聊天,有助走親切路線。事實上客人都願意分享私人事情,與不同客人交流,他認為舊物店所賺取的是感情。

舊物的擺位都經過精心安排。

「疫」來順受做自己喜歡的事

店主今時今日對店舖產生的感情,源於當初「疫」來順受的緣份。他指如果最初不是因為疫情或社會氣氛低迷,可能不會選擇開店,只會埋頭苦幹地處理廣告業的正職,「很多事情或者時間看似對我們不利,但正因為這些不利才能成就我們的結果。」

採訪團隊及攝影:謝景琳、曾善珩、謝善淇、莊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