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隨筆編輯推介觀點

【教學隨筆】讀貝聿銘的書 認識成功真諦

當代名建築師貝聿銘走了。要了解他和他的作品最好當然看他的書了。何況仁大考試季節結束,同學可以利用時間多看課外書,充實自己。

貝氏風格

談貝聿銘的書不少,例如他95歲時出版的《貝聿銘全集》由專業建築作家Philip Jodidio和I. M. Pei & Partners(貝的公司)媒體公關部主任珍納(Janet Adams Strong)共同執筆,全面記錄貝聿銘已完成的52件作品,內容包括手稿、照片、設計過程和歷史背景。是有助後人研究貝氏風格的珍寶。

珍納形容貝氏風格和他孩提時學到的傳統漢字表達方式異曲同工,即用凝練的幾個字表達廣闊的含義。「一筆能解決的問題,為什麼要費兩筆呢?」

創意來源

而另一本介紹的書是貝聿銘的訪談集《與貝聿銘對話》,對話作者是貝聿銘的德國朋友波姆(Gero von Boehm)。

《與貝聿銘對話》(作者提供圖片)

中國和台灣都有出版林兵的譯作。作者波姆是記者也拍製名人紀錄片,當中怎少得貝聿銘!

波姆在前言形容:本書是貝氏首次詳細地談論他的作品、生活、他受到的影響、學到的人生箴言,以及他對於完美的不懈追求。

首幾章是介紹貝的家世、在上海年代和早期影響,他提及家郷蘇州的經驗對他的設計是有相當影響,「它使我意識到人與自然共存⋯⋯創意是人類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結晶」。他還説:「最重要的是我學到了家庭的真正含義——內聚力和歷史。」

之後的篇章介紹他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及哈佛和拜師學藝過程,當中談及他和系主任愛默生的故事,他透露曾經欠信心,自認有可能成為一名成功的工程師而非建築師,但老師說:年青人,別胡説⋯⋯這對貝聿銘而言是一個轉捩點。

作者由第六至九章借與貝氏對談中,詳細䬽明他幾項重要設計,包括羅浮宮的挑戰、中國銀行北京和香港的設計及日本美秀博物館的意念⋯⋯

《與貝聿銘對話》提及風水 (作者提供圖片)

相信對港人而言最親切是屹立中環的香港中銀誕生過程,他不諱言遇到主要問題是「風水」⋯⋯對此雖有所知,但沒有太當真,設計一出爐,受到比羅浮宮更為激烈的抨擊。「認為這些尖角猶如鋒利的刀口,會給周圍建築帶來厄運」,我記得當年訪問衛奕信港督亦提過中銀刀刃不利督轅,他信不信的問題,可見這傳聞甚囂塵上。

他也坦言一開始就「意識到這一建築的重要象徵意義」;另一是毗鄰滙豐Norman Foster 的設計深受讚賞「現在想來仍有些尷尬」各方面條件有限,「我仍然覺得有義務要做得比滙豐的總部大廈更好。」

在對談中他又透露,暗喻竹子的設計使鋼材使用量是香港同類建築的一半。

書末有貝聿銘對借助電腦設計的看法,他形容「我不希望被電腦所迷惑,而造成不自然的效果。我還能用我的腦子去設計,不必要使用電腦⋯⋯「過分的依賴反而造成局限性」,「雖然通過電腦創作的畫面很是耀眼,但對我來說,電腦如何影響人的設計思維仍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貝聿銘的成功一切從腦開始⋯⋯但「好的主意如果沒有好的支援等於零」,他的實在永遠令人折服。


延伸閱讀

1.
貝聿銘:在文化縫隙中優雅擺渡
2011年09月02日
解放日報記者顧學文的報導

2.
曾夢龍寫的「建築師貝聿銘100 歲了,這裡有 4 本書可以瞭解他」

3.
明報5.18社評:世界的貝聿銘 中國的貝聿銘

★宋淑慧
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高級講師
《星島日報》、《星島晚報》前總編輯

【教學隨筆】一個「宋大姐」集結「老總房」以經驗啓發學子之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