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生活文藝欄觀影感言

《火星任務》:中國元素太刻意

列尼史葛導演年度大作《火星任務》(The Martian)終於上映,講述美國太空任務「戰神3號」團隊遇上沙塵暴需要緊急撤退,但團員Mark Watney(Matt Damon)遇上意外與隊友失散。意外後生還機會渺茫,隊友又逼不得已之下離開,但Mark竟然奇蹟生還。地球與火星之間路途遙遠,Mark需要一個人想辦法生存,直到地球派人來營救。

Matt Damon繼去年的《Interstellar》,再次飾演在地球以外星體生還的太空人,飾演團隊指揮官Melissa Lewis的Jessica Chastain亦有參與兩部電影,故或許會有人誤以為兩部電影之間會有關連,但其實故事改編自同名小說。在下沒有看過小說版本,沒有辦法比較兩者,但比較其實也沒有意義。

有人形容,故事結合了《阿波羅13號》(Apollo 13)和《劫後重生》(Cast Away)。太空旅行的部分的確與《阿波羅13號》有點相似,拜科技所賜甚至比其做得更好。然而,心理部分乃至時間的意義著墨不足,Mark Watney於外太空獨自生活超過一年,長期獨處的心理壓力絕非常人可以想像。《阿》一片中,團隊各人在太空飄浮的過程都曾大發脾氣,《劫》一片中,主角更用足球做了一個「伙伴」與「他」聊天解悶。本作直到結局仍見Mark活力十足,獨處對其好像沒有甚麼影響,或許他是真心相信自己不會死,但相對地留給觀眾的懸疑感變得不足。

營救過程不順利,但拍攝手法太刻意。NASA先是想出將補給艙送上火星,讓Mark有更充足資源捱到下一次載人任務,但火箭發射過程一幕,分鏡和配樂都太令人聯想到會失敗;兩個補救方案都需要中國國家航天局借出火箭,雖然太空機構之間互相合作很平常,但今次美中之間合作,有種說不出的突兀。合作是中方主動提出,是科技超越政治的決定。但現實中,8月的天津大爆炸,當局不顧消防員安全送他們去死,連自己人民性命都不顧的國家,會在乎一個非親非故的外國人性命,更不惜分享國家機密來拯救他嗎?未來的事無法預測,但中國的太空科技水平竟然已經超越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連NASA也要靠其協助。從票房角度考慮,一切又忽然合理,不過觀眾看在眼內不知又有何感想。(當然,原著中也是中國出手,或許只是忠於原著)

撇開以上的批判,其實電影也值得一看,插曲選擇尤見用心。最近NASA宣布在火星上發現有液態水,忽發奇想,就算人類可以移居火星,又真的可以避免自毀嗎?

Comments (12)

  1. 只是忠於原著,樓主刻意批判反而顯得小氣。

  2. 電影加插中國元素符合現實,中國有份參與國際太空站計劃,於英國又有多項投資涉及國家核心能源、基建、通訊項目,在資金、人手遠超西方大部分國家,整體實力、國際話語權不停上升已成事實。美國NASA因資金問題,不再以穿梭機,將人類送上太空。如果日後有極大型太空計劃,中美合作不出為奇。

    • 薛丁格的貓頭鷹

      國際太空站沒有中國的參與,而現時太空站的補給依賴俄羅斯的聯盟號太空船。

      • 薛丁格的貓頭鷹

        中國自己的火星探索計劃也要與俄羅斯合作,究竟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去協助NASA呢?

  3. 科技超越政治?!
    好奇怪,你有看懂電影內容嗎?中方不是無條件義務援助,最後換來的是nasa送人上火星的計劃中讓中國宇航員參與,這一幕你沒看到?不需要上綱上線到甚麼刻意加入中國元素,如果你夠寬心的話,也許可以換個角度想,所謂外太空探索,本來就是一種與種族國界無尤的浪漫

    • 薛丁格的貓頭鷹

      我沒有甚麼想像力,回看歷史,人類花大錢上太空本來就牽涉不少政治。

      • 薛丁格的貓頭鷹

        還有不太明白甚麼是「看懂電影內容」。一套電影,十個人看可以有十種想法,所謂「作者已死」,導演想表達的也不一定是「正道」。當然你可以不同意,我只是說自己的想法而已,你也有看與不看的自由。

        • 你講完你的想法、我作為路過的讀者也有插與不插的自由,而我選擇了插,因為呢篇野真係好抵插 LO

      • 沒有說沒政治囉唔該,都話左中方因為出手援助最後換來中國藉宇航員可以參與送人上火星任務咯,咁都冇政治考慮?呢d政治角力你擔心中方會蝕比美國咩,都提醒你原作同電影點畫點做、你都硬要上綱上線話咩刻意加入中國元素、我唔該你啦,你連套戲畫出腸d劇情都未睇得明呀

  4. 薛丁格的貓頭鷹

    沒有補充。

  5. 既然你也知道原著小說就是這麼寫,想必你應該也知道原著小說沒有交代絲毫關於該世界觀的國際政治吧?
    一部科普電影突然跟你講政治,前面又沒有鋪陳,必定會非常得突兀
    且那一段我個人不管怎麼看都覺得是中國方有政治甚至經濟上的考量才會幫助美國
    如果真是科技超越政治,為什麼不一開始就提出救援計畫?很明顯暗示中國方是想讓美國欠一次

  6. 外形題材的電影還屬《星際穿越》最得我心。片長接近三小時卻沒有一絲冷場,沒有其他科幻片的混亂,在科學中融入人性。

Comment here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