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感言

《星夢女神:茱地嘉蘭》‧ 雲妮絲惠嘉完美演繹昔日巨星殞落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結果出爐後,相信大部分人都對獲得最佳電影的《上流寄生族》讚嘆不絕,並覺得華堅馮力士(Joaquin Rafael Phoenix)憑《小丑》獲得最佳男主角實至名歸;但很多人都對最佳女主角雲妮絲惠嘉(Renée Zellweger)主演的《星夢女神:茱地嘉蘭》(Judy)一戲頗為陌生。何解呢?相信是因為很多人都不認識誰是茱地嘉蘭(Judy Garland)。記得當天我受朋友邀請有幸到優先場看這套戲,當時我並沒有探究誰是茱地嘉蘭。完場後,我仍然對這位女士沒有太大認識,只能一邊細味雲妮絲惠嘉的精湛演出,一邊推測茱地嘉蘭是一個活在痛苦的殞落巨星,因為雲妮絲惠嘉的演技叫人拍案叫絕,讓觀眾完全感受到茱地嘉蘭在末年的「冷」。

茱地嘉蘭是美國傳奇巨星,由童星出身,一生名成利就。最為人知的是憑《綠野仙蹤》桃樂絲 ‧ 蓋爾(Dorothy Gale)的角色,唱出美國經典民謠《Over the Rainbow》而成名。她獲得過奧斯卡最佳青少年演員獎、金球獎終身成就獎、兩座葛萊美獎(或譯格林美獎)和一座特別東尼獎,更多次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共發行8張專輯,可說是天后級巨星。可惜,她的事業令她長期受情緒問題困擾,長年酗酒和濫藥。1969年,47歲的她離開人世。

《星夢女神:茱地嘉蘭》是傳記式電影,故事講述茱地嘉蘭死前一年(1968)的悲慘生活,途中加插不少她童年的不快樂回憶。表面風光的她,其實背後飽受精神及肉體折磨,包括當年只有16歲的她,因為電影《綠野仙蹤》被美高梅公司控制體重,每天要吃控制食慾的藥,只可進食黑咖啡雞湯,對她整個童年留下很大的陰影。 

1943年茱地嘉蘭為宣傳電影Lily Mars而拍攝的照片。電影為MGM公司出品。(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這部作品的導演是魯珀特 ‧ 古爾德(Rupert Goold),是一位英格蘭舞台劇導演。因此,在鏡頭的運用都不算很特別,但特別之處在以舞台劇方式拍製電影,更突出在演員身上。對於演員自身的感情表達、對白、神情都呈現得很準確。即使戲份少的角色,你都會記得他們的演出。例如:美高梅公司的老闆,最深刻是他用食指碰著茱地嘉蘭的心口,以溫柔的態度告訴她不可反抗,要每天依照經理人的安排工作。雖然他沒有大罵茱地嘉蘭,但他的演出使觀眾毛骨悚然,是另一種嚇怕的方式,完全體會她不敢反抗的原因,是很高深的手法。這個動作令觀眾引起懸疑,猜測老闆曾對她性施暴嗎?舞台劇演出時間有限,所以對演員自身的角色塑造要求很高,從這套戲就可以看得出。

事實上,在同類傳記式電影中,我較喜歡《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因為不論音效、樂曲、劇情等都做得十分好。但我相信不只是我,除非是老一輩認識茱地嘉蘭的人,否則都不會對此戲太感興趣,因為情節上沒太多年輕人愛看的動作場面,而主要是呈現人物的情感和內心世界。但作為不感興趣的你,必定會被雲妮絲惠嘉的演出慢慢代入,一步一步的感受茱地嘉蘭晚年的「冷」。她的「冷」指末年經過5次婚姻失敗後,自己又因債務危機沒法取得子女的撫養權,只有孤獨一人由美國到倫敦夜總會賣唱。從雲妮絲惠嘉的表達來看,我想不應用「演出」一詞形容,她確實是完完全全代入了,因為不論神情、歌聲以至體態,她成為了茱地嘉蘭120分鐘。

在神情運用方面,對於悲傷的定義,普遍演員的演法是哭訴,但雲妮絲惠嘉最精湛是內心戲。她經過童年受創後,至今未曾快樂過,終日以藥物逃避現實的殘酷,明知自己不能改變,便用苦笑牽強活下去,令人痛心。世間最悲痛的痛往往不能表達,只會藏於心中像刀割,永遠折磨自己。哭代表人的情緒還能分清喜與悲,但當痛的感覺已成習慣,就是絕望的境界。茱地嘉蘭因要還清債務,所以獨自到倫敦賣唱。最使人痛心疾首的一刻是,她知道自己即使再努力賣唱賺錢,都無法取回撫養權。有一晚她又因濫藥遲到,最後更被觀眾指罵並以雞蛋驅趕下台,唯一令自己自豪的專長,都被自己毁於一旦。在身材方面,雲妮絲惠嘉模仿出茱地嘉蘭的寒背,瘦削的身體是長年受濫藥而成。

在歌聲方面,雲妮絲惠嘉全部歌曲都是重新錄製,所以對於影星的她,要學唱歌練氣之外,更需化茱地嘉蘭的情感唱出,並不容易。不得不提最後高潮位時,茱地嘉蘭回到夜總會唱《Over the Rainbow》,因失聲不能完成歌唱,在場的觀眾紛紛站立代她完成。首先站立出聲的是一對同性情侶,這對情侶曾邀請茱地嘉蘭到他們的家一同食晚餐和唱歌。這一幕和這對情侶純屬虛構,但我個人最喜歡茱地嘉蘭與這對情侶的戲,因為他們的火花帶給很多歡樂給觀眾,可說是茱地嘉蘭悲傷中的一點甜。例如邀請她到家享用晚餐時,因為兩人不敢相信巨星茱地嘉蘭會到自己家,而倍感緊張,最後要由茱地嘉蘭親自下煮。

我認為導演安排這一對同性情侶出場,是想表達茱地嘉蘭是同性偶像。她憑《綠野仙蹤》桃樂絲‧蓋爾角色深受同志喜歡,因為她很有正義感和堅強。《Over the Rainbow》表達出人終可從悲傷中走向光明新世界,像雨後彩虹一樣。正為劇中的中心思想埋下伏筆。

最後,對於電影的中文譯名,我有點疑問。「星夢女神」中的「女神」,無庸置疑,因為茱地嘉蘭一生受人尊敬。至於「星夢」,意思是指追求自己夢想中的演藝事業。但茱地嘉蘭她童年時根本沒有明星夢,只遵從母親的指示,被電影公司束縳,生活並不快樂。到「晚年」,每次演出前都會回想童年不快的回憶,並不想登上舞台,更依賴藥物逃離現實中的不快。這譯名與茱地嘉蘭這戲的內心世界似乎有偏差,不能全面地反映電影的內容。我認為此戲最想帶給觀眾是茱地嘉蘭「不屈」的精神,即使她飽受無數悲痛,仍會在人前露出奢侈的笑容,像是勉勵外界即使飽受苦澀,都要猶如自己一樣要樂觀面對。因此,「不屈女神:茱地嘉蘭」會否更適合呢?

作者:李永樂

(圖片來源:The International Judy Garland Club及Oscar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