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觀點編輯推介觀影感言

《不可能的任務:最終清算》:信任與計劃

《不可能的任務:最終清算》(Mission: Impossible – The Final Reckoning)猶如《James Bond》,成為街知巷聞的間諜片。但跟James Bond不同,不可能的任務中的男主,雖然仍以英雄概念推動情節,但團隊還是重要的,而且信任是永恆的關節點,連起所有人和所有勝利的關鍵。今次《最終清算》除了團隊,還有著一個計劃。

從1996年5月22日首部《不可能的任務》之作品起始,到今次的《最終清算》,至今29個年頭,一共八部系列作品,走來不容易,也拍出跟《James Bond》不一樣的風格之諜戰片。美式系列諜戰片,當然還有《叛諜追擊》(The Bourne Identity),大家各有千秋。《不可能的任務》之團隊性色彩濃厚,又總是電影重要元素,而且今回還有「計劃」。

《最終清算》從故事伊始便開宗明義地言道:「到底你有甚麼計劃?」全片一共七次提到「計劃」,其平均分佈在196分鐘之電影情節之中。每次詢問有沒有計劃,總是左顧右盼。但其中一次,男主身處潛水艇,潛水艇指揮官質疑男主未能配合他們的營救行動,男主馬上言道,指揮官的部署不在他的計劃之中;其說明男主團隊對部署早已智珠在握。

有了計劃還不足夠,團隊之間還有一項重要的因子,其牽動著整個計劃的成敗得失,這就是信任。團隊間固然有著腹心之信任,謀聽計行,策動前進,成功在於他們之間信任。但電影中最重要的信任是女黑人總統。

電影甫開場便看到女黑人總統如何信任男主,交託了數十億人的命運於男主之手。情節之推動亦說明女黑人總統替男主堅定護航。這位女黑人總統也是電影中一項趣味之元素。

流行文化有時從一襲陰謀論而言,有著一種預言之設定。美國九一一後,有一部名為《24反恐任務》(24)的作品,劇中之黑人總統是一位冷靜超凡的領導人。奥巴馬(Barack Obama)出身芝加哥,2007年看似橫空出世,他於2008年參與總統選舉,並勝出成為第44任美國總統,更重要者是他能夠成功連任。《24反恐任務》與奥巴馬是否有著一種曲線之連繫。《24反恐任務》當然不是先知文本,但作為流行文化之一種,在在代表著民間之一種看法或希冀,結果不過落在奥巴馬身上而已。

美國電影中女總統不算新鮮事,但女黑人總統則較罕見,同樣如《24反恐任務》中之黑人總統如斯冷靜超凡,例子卻不多,而且女總統往住有著一種負累,諸如去年作品《The Beekeeper》(2024)中女總統,家庭和兒子便是她的千鈞重負。但今次《最終清算》中的她,不但信任男主,堅守到底,更重要者,她的兒子也是一位軍人。

電影還有一個轉喻,而且首尾呼應,這是時機(Timing)。時機不但是電影情節,也是一種當世隱喻嗎?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林援森博士
影評人

(筆者提供圖片)